限塑承諾書怎么成了一紙空文?
海南省人大調研顯示:執法力度減弱影響限塑效果,不合格塑料袋公然批發銷售
記者今天從會上獲悉,省人大環資工委在調研中發現,限制生產運輸銷售儲存使用一次性塑料制品取得了一定成效,但整改效果仍不理想:省內個別企業在偷偷生產不合格塑料袋,批發、銷售、使用不合格的塑料袋行為比較普遍,回收利用仍然薄弱,替代品推廣使用沒有進展。此外,市場上出現了規避法律的手撕袋和塑料保鮮袋。
不合格塑料袋公然銷售
調研發現,不合格塑料制品的流通又由暗轉明,塑料袋批發店開始公然批發不合格塑料袋。在海口市水產碼頭的多家塑料袋批發店內,大量不合格塑料袋擺在貨架上公然批發銷售,且多為省外產品,先前簽訂的限塑承諾書形同虛設;在海口市博愛路多家商店門口,擺放著大量待售的不合格塑料袋。調研組在海口市、三亞市和定安縣都看到:農貿市場攤主和小商小販無償提供省外生產的不合格塑料袋的現象比較普遍,個別超市還在銷售規格偏小的不合格塑料袋。
執法力度減弱影響限塑效果
相關人士認為,目前限塑配套措施制定相對滯后,限塑工作出現一些新的問題。一是由于回收處置費尚未征收,有人認為“限塑”就是“購塑”,增加了消費者的購物成本,商家也對上交回收處置費規定態度消極。二是《限塑規定》實施后,超市和農貿市場開始無償向消費者提供手撕袋和食品保鮮袋,同樣會對環境造成污染。對出現的新情況,有關部門未引起重視并加以研究解決。三是和去年相比,相關部門執法力度有所減弱,省外大量不合格塑料袋借機進入我省,對我省塑料袋生產企業造成一定沖擊,導致我省企業產量下降、虧損。個別省內企業面對競爭壓力,也在悄悄生產不合格塑料制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