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十一五”期間,染整工藝技術的進步大大提高了紡織面料的質量和功能化水平,一大批新型印染技術得到不斷推廣。“十二五”期間,染整行業將重點研發哪些項目?重點推廣哪些項目?近日,記者采訪了中國紡織工業協會科技發展部主任、中國印染行業協會會長李金寶,就“十一五”期間我國紡織染整技術所取得的成績以及“十二五”期間染整技術研發和推廣的重點等話題進行了采訪。
22項研發目標鎖定
《綱要》提出的“十二五”紡織工業科技攻關及產業化項目涉及6項印染高新技術,分別是高效短流程前處理技術、少水及無水印染加工技術、印染在線檢測及數字化技術、紡織品功能整理技術、麻纖維染整工藝技術及特種助劑、新型纖維及多組分纖維面料染整關鍵技術。
李金寶介紹,高效短流程前處理技術產業化項目主要是突破生物酶精練技術、棉織物低溫漂白關鍵技術、茶皂素退煮漂等高效短流程技術以及針織物冷軋堆前處理加工技術。李金寶介紹,這些技術研究目前進展順利,就在《綱要》發布后不久,由東華大學、遼寧宏豐印染有限公司等單位聯合研發的生物酶前處理技術已經順利完成并進行了產業化試點,接下來將進行重點推廣;近期,由東華大學、華紡股份有限公司、青島康地恩生物科技有限公司聯合研發攻關的棉型織物低溫漂白關鍵技術也取得了重大突破,目前正在華紡股份有限公司進行中試。
《綱要》提出,要重點發展少水及無水印染加工高新技術,為行業實現清潔生產、提高可持續發展能力提供技術支撐。李金寶介紹,活性染料濕短蒸染色主要采用特種蒸箱,通過電腦進行嚴格精確的控制,使溫度和染料的上染和固著速度相適應,實現活性染料無鹽、短流程染色。國內正在開發的濕短蒸技術,流程短,固色率高,染液滲透充分、色澤均勻鮮艷、節約能源和化學品,廢水排放量少,與常規的軋蒸工藝相比,綜合節約能源30%~50%。而新型轉移印花技術今后要進一步解決的關鍵技術有三個方面,一是與數碼噴墨紙相結合的轉移印花開發;二是擴大天然纖維轉移印花的色譜,提高色牢度;三是探索轉移印花和無紙印花工藝和設備。據悉,目前化纖轉移印花已經成功實現了產業化生產。
《綱要》指出,要重點研究印染生產過程全流程的網絡監控系統、高效數字化印花集成技術等印染在線檢測及數字化技術,提高生產效率,促進節能減排。李金寶介紹,印染生產過程全流程的網絡監控系統,今后要進一步解決印染生產過程數字化在線采集系統關鍵技術。而高效數字化印花集成技術研發要在三方面著力,一是加強噴墨印花機噴頭研制;二是加強高效、低成本噴墨墨水研制;三是加強高速噴墨印花機研制。截至目前,國內已成功開發電腦分色、噴墨制版及紡織品噴墨印花系統,并用于印染企業印花打樣。如果用于產業化生產則需要進一步研發噴頭、提高速度,開發較低成本墨水。
《綱要》提出的紡織品功能整理技術主要包括復合功能及整理加工技術和極端條件下的防護技術。李金寶介紹說,前一項技術今后要進一步解決的關鍵問題是實現蓄熱調溫、防水透濕、吸汗快干、護膚、負離子、抗菌、防紫外、防輻射、遠紅外整理功能與有效性、安全性與時尚性結合。目前國內正在開發多功能整理助劑及整理工藝,研究整理工藝的同步性及整理效果的協調性,賦予織物多種功能。目前在織物遠紅外、抗電磁波、拒水拒油、抗紫外線、抗菌紡織品開發方面取得了不錯成績。而后一項技術今后要解決的關鍵問題則是研究開發適用于高溫差、高光熱輻射、火場和高能射線等極端條件下的紡織品功能整理技術。
麻類纖維面料柔軟性差,染色難,色牢度差,亟待開發相應的染整技術,提高服用性能。新型纖維及多組分纖維面料染整關鍵技術主要包括新型纖維染整加工技術和差別化、功能化高附加值纖維染整加工技術以及多組分纖維面料的短流程染整加工技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