埃森哲:看好中國三項替代燃料技術
2011-1-20 來源:中國聚合物網
關鍵詞:乙醇 纖維素
埃森哲最新發布的題為《中國和美國:在突破性運輸燃料技術領域的競賽》的研究報告指出,中國未來運輸燃料技術的發展將側重于新一代內燃機、纖維素乙醇以及電動汽車。研究表明,與美國相比,中國可能會在電動車生產競爭中處于領先地位,并將以更快的速度規模化應用新運輸燃料技術。
三項技術將成主打
埃森哲預測,到2020年,即使中國計劃實現替代能源占運輸燃料30%的目標,由于屆時車輛總數幾乎是現在的三倍,將達到約2億輛,因此為生物燃料、電動車行業創造機會。
埃森哲對12種運輸燃料技術進行了評估,報告認為中國的新一代發動機、纖維素乙醇和插電式電動車(PEV)三種技術已經足夠成熟,可以進行商業化,具有經濟競爭力和較大的節能減排潛力;并且中國政府已經采取各種措施,包括財政獎勵和直接投資等來鼓勵發展上述三種技術。埃森哲指出,中國政府對電動車的重點扶持策略、國內的鋰資源供應,及當前的電池生產能力,將會使其在電動車行業比美國更具競爭優勢。
根據其情景分析,如果上述三項技術得到發展和推廣,到2020年,新燃料技術的興起和燃料效率的提高將使中國原油進口以每年6.76億桶的速度遞減,進口量將比現在減少21%。
替代燃料前景看好
埃森哲認為,纖維素乙醇是中國生物燃料產業的未來,可以作為一種穩定的運輸替代能源,政府的支持由過去以玉米為原料轉向了非糧乙醇。
據介紹,中國年產秸稈6.5億噸,具有明顯的纖維素乙醇資源優勢,理論上纖維素乙醇的年生產能力高達1.39億噸,可滿足2009年全部運輸燃料需求,到2020年將占運輸能源的40%。根據中國的替代能源發展規劃,2010年非糧食型生物乙醇的用量為300萬噸,到2020年年產量將達到1000萬噸。
根據埃森哲的研究,國有企業在纖維素乙醇市場中占據主導地位,該領域投資額龐大,與其他替代能源相比,私人公司無法積極參與該市場。目前中糧集團、中石油、中石化和中海油都向纖維乙醇市場投入巨資。中糧集團和中石化還與諾維信合作研發纖維素乙醇生產。
在鋰電池行業,埃森哲表示中國產業規模比較優勢高于其他國家,全球市場20%的電池來自中國。根據目前的估計,未來5年內中國的鋰電池生產能力將持續上升。由于規模大,中國動力電池平均生產成本低于行業平均水平。中國鋰儲量居全球第二,這些資源能夠支撐中國4.5億輛電動汽車的動力電池需求。
埃森哲同時也認為,中國新燃料的發展可能會受供應鏈瓶頸的制約,政府需更加明確地針對這些價值鏈的具體環節實施財政激勵措施。
注:本網轉載內容均注明出處,轉載是出于傳遞更多信息之目的,并不意味著贊同其觀點或證實其內容的真實性。
(苒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