聚氨酯材料革新 給汽車設計師創意發揮空間
2011-1-24 來源:中國聚合物網
關鍵詞:聚氨酯
回顧汽車工業的歷史來看,我們早在1960年就為BMW打造出全塑車,至今仍可以啟動駕駛。但是隨著消費者和設計師的觀念的不斷改變,汽車材料的研發與生產也要不斷解決各種新問題。材料的革新不僅關系到對環境的影響,還牽扯著設計師的創意發揮空間。坐在汽車里,從頭頂到腳底,手可以觸及到的地方都是我們材料研發的范疇:從座椅的泡沫、底板下的一些黏貼劑,到聚氨酯材料制成的車頂隔音、吸收熱量的板子;儀表盤前面的出風口、中央通道等等。如果不能提供合理的材料解決方案,設計師在進行汽車設計時必定會感到力不從心。同時材料研發還要想的更超前一些,像是與品牌合作生產概念車,提供更多的材料可能性給設計師。
具體來說,之前日內瓦車展發布“i-mode”概念車,便是我們與現代汽車合作開發的產物。也許該款車的設計師不是第一個想到高透明度這個設計概念的,但有時材料的技術與工藝無法達到設計師想要的效果。而在“i-mode”上,11塊車窗均由模克隆制成。其中包括前后擋風玻璃、4塊可移動與2塊固定的側窗、2塊后排小側窗以及整體式車頂模件均由拜耳的聚碳酸酯制成。該高科技熱塑性塑料所具有的巨大的空間設計是其成為車窗材料的決定性因素。這種材料幾乎可以彎曲成直角,而這是普通玻璃材質無法做到的。比如該材料所制成的后擋風車窗可以延伸至車頂,這種設計效果是玻璃材質絕對不可能達到的。
所以說,很多時候材料研發人員必須想在設計師前面,否則就會成為設計革新的絆腳石。比如現在流行的水滴狀、L形、魚眼形汽車前大燈,采用塑料替換玻璃的技術早在十年以前就被廣泛的運用了,這同傳統的玻璃、金屬等加工工藝完全不同。在很大程度上,滿足了汽車設計師的設計理念。現在中國是全球最大的汽車生產國和消費市場,很多全球汽車大牌企業選在中國開設工廠,甚至成立設計中心。我們也把商業化的技術都帶到了中國,選擇將全球級別的研發中心,設立在上海,而不是在勒沃庫森,不是匹茲堡,不是大阪,這個研究中心承擔著全球技術研發的功能職責。
注:本網轉載內容均注明出處,轉載是出于傳遞更多信息之目的,并不意味著贊同其觀點或證實其內容的真實性。
(苒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