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國科學和健康理事會:公眾化學恐懼癥需要糾正
2011-1-25 來源:中國聚合物網
關鍵詞:化學品 鄰苯二甲酸酯
為扭轉美國公眾對化學品的非理性恐懼,美國科學和健康理事會近日發布的一份立場文件特別強調了化學品行業在贏得公眾和媒體信任、對抗反化學品團體制造的負面輿論上所面臨的挑戰。
美國科學和健康理事會(ACSH)主席ElizabethWhelan說:“大多數人并不知道其實我們周遭幾乎所有的東西都含有化學物質。”
美國科學和健康理事會新發布的立場白皮書名為“驚恐過度:化學品恐懼癥如何危害公眾健康”。該組織希望能夠引起社會各界廣泛的關注。
該立場文件稱,“從肥皂到防曬霜、藥品乃至農藥,圍繞著我們日常所接觸的化學物質的安全性的誤導性言論層出不窮。由于許多產品的合成成分不為人所知,因而讓許多人產生了莫名的恐慌。”
該立場文件稱,“一直一來,我們一如既往地相信化學品對人類有益的一面,對化學品生產企業和政府監管機構給予信任和信心。但由于各種輿論的互相背離,讓公眾難以辨別在產品中有用的良性物質和那些一旦誤用可能有害的化學物質。這導致公眾對化學品的恐懼有愈演愈烈的趨勢。”
Whelan說:“近幾年來,日常家用品所含化學物質的安全性所引發的恐慌、誤傳和傳媒炒作已經上升到一發不可收拾的地步,我們感到必須對此做出詳盡有力的反擊,否則這一局面將會更加一邊倒。”
為舉例說明,Whelan提到了《環境與健康展望》雜志在1月14日發布的一份頗具影響力的研究報告。她說,該報告稱,在大部分懷孕婦女的血液或尿液中存在著達到可檢測水平的8種類型的化學物質,但卻拿不出顯示這些化學物質會導致任何健康問題的決定性證據。
Whelan說,這份研究報告是“媒體言過其實、誤導消費者最有代表性的例子。該研究只提到了在懷孕婦女體內可檢測出某類化學物質,但沒有指明由此可導致的任何決定性的致病影響。”
Whelan說,“偽科學大行其道和公眾對所謂的環境風險的擔憂,已經演變成為我們所說的化學品恐懼癥。”
Whelan說,有多家激進的反化學品團體大肆控訴鄰苯二甲酸酯是造成各種健康弊端的“致命毒藥”,包括胎兒暴露所引起的生殖和發育影響。
她繼續說道,但事實情況是,“已有大量的科學數據證明了鄰苯二甲酸酯的安全性,而且目前也沒有已知的證據表明,在消費品中使用鄰苯二甲酸酯會對健康帶來不利影響。數十年來,此類化學品的使用一直是安全可靠的,其安全性得到了世界各國健康監管機構的認可。”
她說道,“BPA不會危害健康。實際上當在罐頭內襯中添加BPA時,還能保護我們免受食源性疾病的侵擾,比如肉毒桿菌毒素中毒,對促進公眾健康反而是有利的。”
Whelan說,不分青紅皂白就禁用化學品,或者對化學品的不安全性妄下論斷,可能導致引入缺少正規測試的化學品,這樣反而可能更有害。
Whelan說道:“這種毫無根據的恐慌可能產生有潛在危險的結果和意想不到的后果。受到這種在不知不覺中形成的非理性恐懼的潛移默化,使美國人忽略了原本應該關心的一些事情,而在不必要的方面過度保護。”
她說,現在是科學界“出面澄清事實”的時候了。
Whelan說:“科學界負有對抗假科學的道德義務。”她說,白皮書中詳述了化學品的測試過程,同時揭露了六種與化學品有關的廣為流傳的偽常識。她希望能夠為傳媒、家長、消費者和決策者提供依據,幫助他們正確看待化學品風險,減少公眾對不必要的、甚至有害的監管規定的盲目支持。
注:本網轉載內容均注明出處,轉載是出于傳遞更多信息之目的,并不意味著贊同其觀點或證實其內容的真實性。
(苒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