從獲獎企業提交的企業經濟運行數據來看,這些企業在研發人員占比、研發費用投入、新產品產值率、產品平均利潤率等方面均高于行業平均水平,主營業務增長速度在行業中位于前列。值得強調的是,產品開發貢獻獎的評選標準并不局限于經濟效益指標,是否具備前瞻性視角示范性,以及行業創新發展引領性,也是獲獎企業所應具備并被要求率先垂范的。
趨勢1 功能性產品奪先機
開發高新功能紡織產品是提升產品檔次,提高產品附加值和改變經濟增長方式的重要手段之一,行業企業在高新、高科技功能性紡織產品開發中新意迭出,讓行業驚喜不斷。
浙江富麗達纖維有限公司(下簡稱富麗達纖維)自主研發了無紡布用粘膠短纖維、遠紅外負離子粘膠短纖維、海藻粘膠短纖維等高技術含量、高附加值的產品;江蘇盛虹化纖有限公司的新產品 “暖虹絲”使纖維具有更良好的保暖性及懸垂性;桐昆集團浙江恒盛化纖有限公司的主導產品連續式陽離子染料可染聚酯纖維的可紡性和染色性能顯著提高,能耗降低明顯,達到國內領先水平;江蘇箭鹿毛紡股份有限公司采用“原液著色的PTT/PET復合彈性長絲關鍵生產技術”,成功開發出主要應用于部隊新一代軍服的高級毛料制服面料,而其彈性纖維功能性紡織品以其舒適、保健等特點,也滿足了民用需要。
趨勢2 質量管理再上臺階
中國紡織工業協會副會長孫瑞哲表示,在“十二五”期間,行業企業應愈發注重質量管理,質量管理應該向著系統化、標準化、精細化的方向去完善與發展。
目前,越來越多的行業企業通過了ISO9001、ISO14001、OHSAS18001等管理體系認證,與此同時,它們也紛紛參與到國家與行業技術與產品的標準制定工作中來。
2010年,紡織企業合計共參與69項國家、行業及地方標準的起草、制定。魯銀集團禹城羊絨紡織有限公司2007年受中國毛紡織行業協會委托,負責起草制定了全國《半精紡行業毛針織紗線》標準,同時參與制定了《半精紡行業毛機織紗線》標準,兩個標準于2008年9月1日正式頒布實施;青島喜盈門集團有限公司參與制定了GB/T22864-2009毛巾標準、海關總署《毛巾、浴衣加工貿易單耗標準》及家紡產品國家標準和21項行業標準。
趨勢3 自有知識產權成智慧財產
此次產品開發貢獻獎的獲獎企業普遍注重國內外先進裝備、技術的引進、消化、吸收以及再創新,平均持有專利13.5項。
北京三聯虹普紡織化工有限公司的開發費用占銷售收入的4.27%,企業制定了《錦綸工廠設計規范》,擁有實用新型專利及其他軟件著作權20項,該公司負責進行總體設計、施工、開車調試的長樂力恒(200噸/天)聚合生產線,是目前國內單線能力最大的聚合裝置。
徐州斯爾克差別化纖維科技公司的“一步法PET混纖復合絲”被列為2008~2009國家重點新產品計劃項目,最新研發的15/15系列定重定長的超細旦產品為國際首創,取得了顯著經濟效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