低碳經濟,在新世紀的第一個十年驟然升溫。這一新經濟開始深刻影響我國傳統的紡織工業,使之經歷了由被動接受到主動實踐的過程,進而將其作為紡織工業的重要戰略措施。2007年的中國紡織十大新聞將“紡織行業大力推進節能減排”收錄其中。
低碳,別無選擇
低碳經濟是一種經濟發展模式,以期在低能耗、低污染、低排放的基礎上實現高效率、高效益、高增長和可持續發展的目標。
盡管國際社會在低碳方面對發展中國家的要求有失公平,但低碳發展這種趨勢卻是不可逆轉的。東華大學顧慶良教授認為,發達國家已經過了工業化、城市化的階段,而發展中國家和不發達國家正處于工業化的過程之中,大部分勞動密集型和能源消耗型產業都集中在這些國家,“中國制造”就是這樣一個典型。這種經濟結構決定了單位GDP能耗高,而且由于技術與資金短缺,這些國家難以在短時間內改變碳能效低的現狀。而以高技術、高附加值為基礎的發達國家的產業結構,單位GDP碳排放指標很低,但人均能源消費卻遠大于發展中國家。
作為負責任的大國,我國承諾2020年比2005年單位GDP碳排放降低40%~45%。占全國工業總能耗4.3%、用水量8.5%、廢水排放量10%的紡織工業,面臨著促進經濟增長和減少碳排放的雙重挑戰。
紡織行業的大部分廢水來自印染,且平均回用率僅為10%。隨著節能減排標準的提高和執行力度的強化,紡織工業結構調整和產業升級顯得尤為緊迫。因此,紡織工業調整振興規劃明確提出,到2011年,國家將重點淘汰75億米高耗能、高耗水、技術水平低的印染能力。
作為紡織工業重要部分的化纖行業高度依賴石油資源,而且化纖行業還面臨著高能耗、重污染的問題,實施綠色生態可持續發展戰略已成為新時期化纖工業發展的新課題。因此,實現可再生、可降解生物質工程新材料技術的突破并逐步產業化,是推進化纖原料結構戰略調整、建立化纖工業循環經濟發展模式的重要任務。
由此可見,為了更好地適應全球化競爭的新形勢,除了走科技含量高、經濟效益好、資源消耗低、對環境污染少的新型工業化道路,紡織工業別無選擇。
抓住低碳化的核心
紡織工業在近10年來的實踐中認識到,低碳紡織的基礎是新能源開發、能源高效應用和減排技術。紡織企業低碳化戰略的核心是創新和可持續發展,通過技術創新、管理創新、模式創新,實現低碳經濟,保護消費者、企業、社會的共同利益。
在經濟發展的過程中,一批有遠見卓識的紡織企業已率先踏上了綠色發展之路,并率先嘗到了低碳發展的成果。
早在2007年,浙江富潤印染有限公司這家在華東地區數一數二的印染企業,就啟動了一項至今看來依然超前的項目——系統性節能減排技改項目。“所謂‘系統性’就是強調整體性、全方位,而不是一個單體項目。”作為全國人大代表,一直在“兩會”上倡導低碳化發展的富潤集團掌門人趙林中,是決定富潤印染走低碳之路的關鍵人物,他所強調的系統性體現在富潤印染的每一道生產環節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