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十二五”如何讓中國新能源產業更具優勢
2011-1-27 來源:中國聚合物網
關鍵詞:新能源
但一些新能源在中國的發展非常快,跟我們在國際上見到的情況有所不同。比如說智能電網,中國的重點是可以提高輸電效率,讓輸電變得更加有效率。不過智能電網在其他國家是另外一種局面,他們把重點放在最終用戶端,尤其是電網和最終用戶信息的交換。這樣可以使發電公司更有效率地管理電網。我認為從長遠看中國也要關注這一點。根據定價和需求面的管理發展智能電網的技術,這會是一個讓中國的能源更加有效率的秘訣。
實際上,我并不認為新能源領域將會是全球經濟的引擎,但它會促進經濟的成長,尤其是長期的可持續的經濟增長。特別是如果碳交易的政策在全球是比較平衡的,而公司又能從可再生能源那里獲得利潤,這里面就充滿了機會,就會加速這方面的投資和發展的規模。這種規模是一個重要的驅動力。可以降低開發成本,同時未來在商業上出現可行性。
陳國喜:新能源汽車并未出現產能過剩
對于新能源汽車制造是否出現產能過剩這個問題,我認為至少對于整車制造廠而言,并沒有遇到新能源汽車瓶頸的問題。因為國家規定必須在電池、電控以及電機三方面技術中有一種為自主掌握,大多數廠家掌握的是電控技術,而這項技術主要是系統集成技術,并不存在產能過剩問題。而作為產能瓶頸的電池方面,也并不具備一旦新能源汽車需求爆發期到來后的產能需求。
實際上,發展新能源汽車不單單是國家的選擇,從汽車行業來說也是一個必然的結果。2010年中國汽車銷量已經達到了1800萬輛,從2000年到現在每年是24%的增長。從保有量來說現在大概是6000萬輛。如果以目前每年銷量的增長保守估計,到2015年將達到1.5億輛左右。
這樣的規模帶來的問題是能源消耗。目前中國石油依存度已經超過50%,其中汽車行業應該占了很大一部分。而在空氣污染方面,中國以前對汽車尾氣的排放標準也不是很嚴格,所以發展新能源汽車是汽車行業未來要發展的必然要求。
另外,目前來看新能源汽車的技術路徑非常多,總括起來有兩類,一類是開源,一類是節流。開源來說,大家談得比較多的是電動汽車。但實際上可能出現多種技術路線并存的現象。比如以后中國可能會用柴油動力,包括清潔能源動力汽車,以及在汽車里面采用電池的技術等等。同時,不同的技術也是一個發展的過程,現在很多新能源汽車本身存在一些問題。比如電動汽車的續航里程比較短,充電時間比較長,未來的發明可能需要個突破。
總之未來的發展方向最終會取決于更好的技術,能不能在關鍵的技術點取得突破,使得它的成本出現大幅度的下降。目前的成本,不管是鋰電池還是氫動力,讓消費者接受這樣的電動車難度都是比較大的。未來的發展只能取決于技術的發展有多快和成本的下降有多大。
實際上,由于這兩年國家對新能源汽車鼓勵的力度非常大,所以中國的電池技術也提高很快,在總體上來說和國際還是有差距。但實際上我個人認為是大家都沒有達到一個大規模商業化的地步,所以都沒有達到讓消費者很容易去接受電動汽車的程度。如果我們假設5~10年之后電動汽車才能夠商業化的話,中國還有很長一段時間可以追趕的。
至于產業方面,國家對新能源汽車已經采取了一些措施。包括國家科技部可能對新能源汽車的研發給予一些投入,包括國家財政部對新能源大客車的補貼。可能還會繼續出臺一些新的政策,包括大家期待已久的節能與新能源汽車規劃。因為大家知道隨著汽車使用成本越來越高,有可能在購買成本的補貼之外,國家還會采取一些新的措施來降低新能源汽車的使用成本。所以從總體上來說,新能源汽車和傳統汽車最終發展的對比情況會怎么樣,最終取決于各種技術路線的成熟度和成本降低幅度,最終的決定權在消費者手上,政府的推動應該是促進因素。
注:本網轉載內容均注明出處,轉載是出于傳遞更多信息之目的,并不意味著贊同其觀點或證實其內容的真實性。
(苒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