另外,棉紡織標準還缺乏系統管理機制。目前棉紡織行業產品管理項目中包括本色紗、本色布、染色紗線、色織布、牛仔布等產品,但色織布、牛仔布產品標準歸口單位不是一個單位,難以形成統一的管理體系。近年來,一些色織布、牛仔布標準修訂起草單位是行業內不知名的中小企業,標準沒有在全國范圍內進行試套工作,修訂后標準很難代表廣大企業對產品質量的要求。
針對這些問題,《棉紡織標準化工作“十二五”規劃》明確了“十二五”期間棉紡織標準化工作的總體目標:建立并不斷完善動態、科學的棉紡織標準體系;面向產業發展重點領域,制定修訂一批急需、適用的基礎性和專業性標準,初步解決標準數量不足、嚴重滯后于生產的矛盾;加大標準的宣傳、培訓力度,促進標準的貫徹執行,提高我國棉紡織標準化水平。
整體構建棉紡織標準體系
按照規劃,“十二五”期間棉紡織標準化工作將以棉紡織行業科學發展應用的需求為牽引,以提高紗布標準在行業發展中的適用性為導向,整體構建棉紡織標準體系框架,完善相應的標準系列。根據棉紡織技術發展和成果應用與服務的特點,在深入分析和研究各類標準的定位、作用和相互關系的基礎上,提出棉紡織標準體系的結構和內容,基本建立具有整體性、系統性、可擴展性、協調性以及結構化的棉紡織標準體系,并不斷完善和更新。同時要加快基礎性標準的先行研究和制定修訂,重點開展國家基本技術規定、名詞基本術語等方面標準的制定和修訂。
采用同類標準系列化同步制定修訂方式,按照基礎先行,急用先上,分步實施的方針,加快標準制定修訂步伐。充分吸納國內外棉紡織領域的最新研究和實踐成果,加快制定新技術、新產品標準,提高標準的時效性、適應性和技術水平。進一步調整棉紡織標準結構,縮短制定修訂標準周期,增強標準的時效性,保證標準的覆蓋面。重點制定市場急需的標準,逐步拓寬新標準制定的領域,使標準在規范市場中發揮更大的作用。
為加快標準制定效率,提高標準的適用性,對某些尚未完全成熟的技術在先期技術試驗和生產驗證的基礎上,今后將及時制定、發布暫行技術規定或指導性技術文件,再轉化為正式的技術標準。
有關部門將繼續跟蹤國際科技發展和標準化工作動態,保持與ISO及其他國際標準化組織的聯系,積極參加、承擔國際標準的制定工作。同時,對于成熟且符合我國國情的國際標準,加快向我國國家標準的轉化,進一步縮小與國際先進水平的差距。到2015年,80%產品標準要基本與國際標準或國外先進標準接軌。
按照規劃,本色紗布標準在現有管理基礎上,根據國家標準委員會要求,將成立棉紡織標準分技術委員會。中國棉紡織行業協會色織布和牛仔布技術委員會也將參與標準管理。
目前,不少地區都出臺了標準制定修訂鼓勵政策,棉紡織企業參與標準制定修訂的積極性也越來越高。棉紡織標準化管理體制也將不斷創新,充分發揮各有關部門、科研院所、大專院校、生產單位和高新技術企業的積極性,建立開放型的標準制定修訂工作機制和技術協調機制;密切標準制定修訂與基礎項目的聯系,加快有關項目成果向標準轉化;建立國家、行業、地方標準之間合理的銜接與互補關系,發揮各自的作用,促進棉紡織產業發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