走進天津賽象科技股份有限公司生產車間,門口聳立的直徑3.5米工程子午線巨型輪胎吸引了所有人的目光。
“這是用我們賽象自主研發的特巨型工程子午線輪胎一次法成型機制作成的,這樣的成型機在世界上獨一無二。”賽象副總經理劉文安自豪地向大家介紹。
“目前國際上只有米其林、普利司通、固特異等極少數企業擁有巨型子午胎生產技術和裝備,但他們的成型設備均是兩次法,且工藝設備技術嚴格保密。我們產品的研發,成功地打破了國外壟斷,國內廠家購買我們的設備價格僅為進口品的20%至50%,大大降低了成本。”劉文安稱。
在賽象公司的榮譽室,擺滿了各種科技進步獎和技術創新獎的獎牌、證書——1997年和2001年兩次獲國家科技進步二等獎;2008年“巨型工程輪胎成套制造技術與裝備”榮獲2007年度國家科技進步一等獎……截至目前,賽象已累計申請專利165項,其中發明專利71項;擁有72項國家專利,其中發明專利39項,實用新型專利33項,36項軟件著作權,有11個產品列入了國家重點新產品計劃。
正是不斷創新,讓賽象由20年前的一家校辦工廠成長為年銷5億元的上市公司,旗下20多個系列、80余種子午線輪胎關鍵設備技術水平達到甚至超過了國際同類產品的先進水平,“賽象”商標成為中國橡膠機械行業唯一的中國馳名商標。
正是不斷創新,賽象的產品憑借高性價比牢牢占據國內市場,主要產品市場占有率都達到50%以上,如三鼓式全鋼載重子午線一次法成型機國內市場占有率達到70%左右,工程子午線輪胎專用設備市場占有率可達到90%以上。而“全鋼工程子午線輪胎成套、關鍵設備”、“特巨型全鋼工程子午線輪胎X光檢驗機”、“農用子午線輪胎成型機”等國內獨家產品已成功打入國際市場,法、美、日、英、意等世界著名輪胎公司都成為天津賽象的客戶。
“賽象創新能力持續更新,不斷跨越的原動力在哪里?”面對我們的好奇,劉文安笑了,他告訴我們,賽象1000余名員工中有不少于30%的人員是技術人員,中高級技術人員、享受國務院政府津貼的專家、教授級高工這些鳳凰們紛紛被賽象這棵充滿魅力的梧桐樹所吸引,早在2005年,賽象就建立了我國橡膠機械行業第一家博士后工作站,并組建了行業內第二家國家級企業技術中心。
“每年賽象把不低于年銷售收入8%的資金用于新產品和原有產品的技術創新,近年來新產品年銷售收入占到了總銷售收入的一半以上,每年專利申請量都在5項以上。”劉文安介紹。
站在我們身邊的濱海高新區工委副書記張世軍忍不住插話:“賽象獲國家科技進步一等獎,我們高新區給予了1000萬元獎勵,賽象獲中國馳名商標,我們又獎勵100萬。”
連續4年來,天津已連續推出五批100項自主創新產業化重大項目,投資總規模達398.5億元,至今已有78個子項實現產業化,開發新產品705項,申請發明專利447項,授權219項。
除了賽象的特巨型工程子午線輪胎成套裝備,超千萬億次高性能計算機、氣動脫硫、光通訊、數字視頻監控芯片等一批具有國際領先水平的重大創新技術和產品在天津紛紛涌現,紅日藥業、力生制藥、九安醫藥、經緯電材、瑞普生物、長榮印刷設備、天地偉業安防產品、松正電動汽車等一批科技型中小企業正在成長為“頂天立地”的科技小巨人。
“十一五”期間,天津累計承擔國家重大科技專項、863計劃、973計劃、科技支撐計劃和國家自然基金項目等近4000項,獲得國家科技經費支持40億元,天津已成為國家重要的研究開發高地和高新技術的原創地。濱海新區成為國家首批創新型試點城區,濱海高新區成為國家首批創新型園區。
劉文安充滿激情的話語在會議室響起:“2007年,賽象在與國內外10 多家強手的競爭中脫穎而出,一舉獲得空客A320運輸工裝夾具總承包合同,成為空客在海外首家總承包企業。2009年10月,賽象又戰勝了來自全球的14 家企業,競標成功并簽約歐洲空客公司A350飛機的工裝夾具項目。”
毫無疑問,賽象的創新之路又有了嶄新的方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