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陵申:紡織行業“興奮”背后的尷尬與困惑
2011-11-3 來源:全球紡織網
關鍵詞:纖維 紡織品
加入中國產業用紡織品行業協會之后,我才認識到自己“撞”進了一個非常重要的行業。“十一五”期間,我國產業用紡織品行業得到快速發展。截至2010年,纖維加工總量已達到822萬噸,年均增長16%,占國內紡織纖維加工量的20%,比2005年提高6.4個百分點;2010年產業用紡織品出口額也比2005年增長1.5倍。目前,產業用紡織品已成為我國紡織工業由大國向強國目標轉變的新的增長極,是跨越紡織和新材料的戰略新興產業的重要組成部分,是為航空航天、新能源、環保、醫療衛生等領域提供不可或缺的新材料的產業。正是如此多的“光環”,讓產業用紡織品在業界聚焦下已然成了一個最重要的行業。然而,在“興奮”之余談其發展仍有些許困惑,備感協會肩負的責任之艱巨。
從全球紡織發展趨勢看,發達國家在傳統紡織向發展中國家轉移的同時,都將發展產業用紡織品作為優化紡織工業結構、保持和增強產業競爭力的重要途徑,其發展水平已成為衡量國家紡織工業核心競爭力和科技水平的重要標志。產業用紡織品在國際上又稱為技術紡織品,其產業特點是“三高一廣”:技術含量高、產品附加值高、勞動生產率高、產業滲透面廣。
我國的產業用紡織品行業雖然起步較晚,但近些年得益于廣闊的市場空間和纖維材料及相關產業的發展,并融合了醫學、能源、環保等跨學科、跨領域技術,已經開發出種類繁多、應用廣泛的新產品。特別是當傳統紡織服裝生產面臨資源、環境、勞動力等要素制約,面臨其他發展中國家更低成本的激烈競爭,開拓新的應用領域、發展產業用紡織品已是我國紡織工業結構調整、轉型升級的重要途徑之一,也是我國紡織工業實現由比較優勢向競爭優勢轉變的重要舉措之一,產業用紡織品在帶動上下游相關產業和促進國民經濟發展中將發揮重要作用。
然而,與發達國家相比,我國產業用紡織品行業在產業集中度、產品檔次、創新能力、專用原材料開發、制備技術等方面還有較大差距。許多高性能、高品質產品的開發與生產很大程度上還要依靠發達國家的技術轉移,行業自主創新和開發能力還不能完全滿足經濟發展、人民生活水平提高的需要,更難以應對國際競爭。
隨著世界紡織強國不斷加快產業用紡織品的發展,我國產業用紡織品也越來越受到關注。無論政府主管部門、企業,還是科研院所,都對產業用紡織品的未來寄予厚望,政府部門也第一次主導制定了產業用紡織品行業“十二五”發展規劃,并配套相應的產業發展激勵政策。應該說,產業用紡織品行業迎來了前所未有的好機遇。作為負有引導責任和行業服務責任的中國產業用紡織品行業協會,在多層面起到了上傳下達、溝通與規范的作用。同時,我們在實際工作中也深感其發展的艱難與困惑。
一是難于品牌缺失。作為終端產品的中間材料,產業用紡織品必須滿足最終產品的結構特征、性能需求和成本制約,企業經營往往受制于配套產品的市場行為。特別是受到行業壁壘、技術壁壘、市場準入壁壘等現實問題的影響,許多產品其自身難以形成獨立的品牌,難以打開國內外市場,只能為終端品牌代工,致使大多數企業目前仍處于價值鏈的低端,這與技術紡織品的高附加值特征相悖。就拿醫療衛生用非織造布而言,紙尿褲有“幫寶適”、衛生巾有“護舒寶”、濕紙巾有“強生”、創可貼有“邦迪”,這都是大眾化的知名品牌,可我們那些為其提供高質量非織造布卷材的生產商有誰被社會知曉,甚至連企業自身也沒有考慮品牌創立問題。
二是困于“渠道霸權”。沒有品牌,缺少影響力,又不是最終產品,也就沒有渠道話語權,甚至進入不了市場。因為產業用紡織品處在產業鏈的中端,所以被下游應用領域強勢控制著渠道,這就造成即使我們的高端醫療用紡織品獲得國際認可,也可能因多種原因難以進入國內市場。此外,汽車用紡織品作為零配件,其價值僅占總車的4%左右,但主機廠五花八門的技術要求和標準,令我們的企業只能疲于為上帝定制服務。
三是惑于標準缺失。伴隨著我國產業用紡織品行業的快速發展,相關標準的建設卻相對滯后,而標準的缺失又非本行業自身所能解決,下游產業和配套企業常以行業壁壘和用戶標準否決或忽視產業用紡織品行業標準的制定與應用。此外,由于產業用紡織品的應用領域廣泛,同類產品在不同領域具有不同技術要求,國內缺乏標準設計的統一性,企業產品開發難成體系。而要想借鑒國際先進經驗,提高標準的系統性和適用性實為不易之事。
正因為這些行業發展中的掣肘,我雖然僅入行一年多,但已體會到產業用紡織品行業“被重要”背后的一絲尷尬。產業用紡織品不僅僅是中國紡織工業的重要組成和分支,還應成為大力發展新材料等新興產業的戰略制高點。這一點僅被傳統的紡織行業所重視還遠遠不夠,還需要被下游行業、其他領域、其他部門所重視。就目前而言,社會對它的認知度并不高,其中有行業自身的原因和紡織工業結構調整與升級這一宏觀層面上的考量,更有國家戰略層面上的推動力度不足、認識不夠深刻的因素。與服裝、家紡等行業不同,產業用紡織品是介于制造業和服務業之間的徹頭徹尾的“2.5產業”。因此,倡導“政、產、學、研、用”相結合,強調產業用紡織品企業與下游協同開發,積極建立產業創新聯盟和跨部門協調機制是產業發展的重中之重。只有從市場需求出發拉動消費,才能更好地發揮行業的優勢和作用。對此,我們翹首以盼,盡管這個行業被廣為重視尚需一個艱苦努力的過程。
“十二五”期間,中國產業用紡織品行業協會確定以服務創新為主線,努力實現服務的模式轉換、鏈條延伸、價值體現和能力提升,以此全面推動行業和企業的發展。在行業內不斷完善協會職能作用的同時,更要為行業改變尷尬地位、得到實質性發展尋求突破。而多項措施的重心,是希望相關行業的主管部門對發展產業用紡織品有足夠重視和切實推動,給予良好的產業配套政策支持,提供令行業能夠茁壯成長的社會土壤。
注:本網轉載內容均注明出處,轉載是出于傳遞更多信息之目的,并不意味著贊同其觀點或證實其內容的真實性。
(藍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