記者:據了解,國內外不少單位也在研究推廣液相增粘技術,古纖道所采用的技術裝備與之有何不同?
王建輝:在國內外較多液相增粘系統的研究中,大多采用臥式增粘釜,其均勻性不夠理想,增粘效果不好,粘度達到0.80dl/g,不能滿足滌綸工業絲紡絲的要求。我們研究采用了立式的液相增粘釜和特殊的成膜結構,以及物料平衡管,使得熔體均勻成膜和等速下落,提高了熔體的粘度和均勻性能。
“微利時代”加強一體化創新研發
記者:最近幾年,滌綸工業絲產能增長迅速,競爭日益激烈;但同時,工業絲的應用領域還在拓寬,產業用市場增長潛力巨大。您如何辯證看待這種現狀?什么樣的企業才能挺過危機、抓住良機?
王建輝:近年來,受滌綸工業絲市場利潤相對可觀的“誘惑”,民用絲企業開始大舉進入,改變了原有的市場格局,今后這一趨勢將會更加明顯。同時,原來的工業絲企業從發展角度考慮,也在逐步擴大生產規模,工業絲產品的利潤越來越薄。不過,得益于行業內差別化產品的開發和應用領域的拓展,曾令業界擔憂的大量新增產能至今已被市場消化,說明滌綸工業絲今后仍有可增長的空間。
有一組數據可以說明問題。2010年底,中國大陸滌綸工業絲產能已達到106.51萬噸,約占世界滌綸工業絲產能的50%;預計到2011年底,中國滌綸工業絲產能將達到132.9萬噸,占世界總產能的60%。隨著技術進步和競爭力的不斷提高,工業絲產品出口份額逐年提高,目前出口比例超過25%;到2015年,出口量將達到65萬噸以上。
在挑戰與機遇并存的時代,如何在眾多強有力的競爭對手中勝出?提高產品品質、提高產品差別化率、降低生產成本及節能減排等成為關鍵。在多年的新技術和新產品開發過程中,我們深刻體會到:技術創新是企業發展的核心動力。企業首先要有較強的創新意識,其次要開發和掌握較強的專有技術,再次要通過有效的運行機制進行保障。古纖道正著力打造中國滌綸工業絲新技術高性能材料研發基地。只有做到“生產一代,研發一代,儲備一代”,才能在行業競爭中保持領先地位。
記者:“十二五”期間,企業總體發展方向和目標如何?
王建輝:根據我們的判斷,“十二五”期間滌綸工業絲發展勢頭依然強勁。順應行業發展大趨勢,古纖道規劃5年間再增加差別化滌綸工業絲產品40萬噸;公司還考慮繼續縱向延伸產業鏈,實現上下游配套發展。公司將利用技術優勢,加強對新技術和差別化纖維的一體化研發,進一步提高產品性能水平,降低成本,開發系列品種,擴大其在汽車、交通、農業、土工材料等產業領域的應用。本著“讓產業纖維改善人類的工作環境,提高人類的生活品質”的使命,古纖道希望成為全球專業生產產業用纖維的標桿企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