成品油定價方式將調整 三巨頭或按新機制自動調價
有關人士日前向中國證券報記者透露,在已上報的新成品油定價機制方案中,除明確縮短調價周期、加快調價頻率及調整掛靠油種外,另一項改變是,當國際油價在一定價格區間內波動時,有關部門將不再就每次調價下發通知,而是可能由三大石油公司按新機制自動對應調整價格。
這位人士表示,所謂“自動對應調整”指一旦達到新機制中的調價條件,三大石油公司無需等待有關部門調價通知,即可對應新機制規定價格自行宣布調價,這將是新機制中重要的變革之一。詳細<<
“三桶油”自動調整
該人士表示,所謂自動對應調整,是指一旦達到新機制中的調價條件,中石油、中石化、中海油等三大石油公司無需等待發改委調價通知,即可對應新機制規定價格自行宣布調價,這將是新機制中最重要的變革之一。
在國際油價處于一定區間內,當國內油價滿足下調條件時,三大石油公司要在第一時間下調油價,而當國內油價滿足上調條件時,三大石油公司則可根據各地區汽、柴油供應情況,選擇不上調油價或在最高上調區間內適度上調。
“媒體早先所說的下放定價權并不準確,因為在一定區間內,上調或下調的幅度是由機制決定的,三大石油公司獲得的僅僅是公布權或適度調整權,而當國際原油價格在區間之外時,為減緩國際油價大幅波動對國內經濟的沖擊,發改委仍將保留最終調價權。”該人士解釋。
據了解,在新機制中,汽、柴油批發價仍采取最高零售價扣除合理成本的做法執行。三大石油公司也將根據各省的實際情況,公布各省最高零售限價,這與現行成品油定價機制做法類似。
“由于擔心過多承受油價上漲的輿論壓力,石油公司方面并不希望由其對外公布調價結果,而是希望由發改委指定的中介機構公布,但目前看來可能性不大。”另一知情人士透露。
10月上旬,發改委價格司司長曹長慶曾對媒體公開表示,新成品油定價機制將圍繞縮短調價周期、加快調價頻率,改進成品油調價操作方式以及調整掛靠油種等方面進行調整。
中國證券報記者從上述人士處證實,已經上報的新機制中,已經明確將調價周期縮短至10個工作日,并增加WTI作為新的掛靠油種,但最終參考的原油變化率仍可能是三地,這意味著或將剔除某地參考油種。而對于移動變化率幅度如何調整,該人士未作明確答復。
“縮短至10天的是調價周期,計價周期仍按22個工作日計算,調價期與計價期是兩個不同的概念。”該人士舉例,“例如11月1日調整油價后,如果11月10日調價條件滿足,就可以再次進行調價,但調價的計價基礎仍是上22個工作日(即10月中旬到11月10日)的三地移動平均價格”。
除此之外,該人士還透露,由于發改委不再下發調價通知,因此今后成品油定價公式也將趨于透明。現行定價機制雖然規定了“22天+4%”的調價條件,但是對于達成條件需要參照的具體參數及計算公式,發改委并未對外公布,各機構只是按照自己推導的公式進行模擬測算,計算結果并不十分準確。
“今后,相關細節可能會更透明。例如,具體掛靠油種以及匯率調整周期等,都有可能公布出來。”該人士表示。
中國證券報記者日前從有關人士處獲悉,在已經上報的新成品油定價機制中,除已經明確的縮短調價周期、加快調價頻率以及調整掛靠油種外,另一項重要改變是:當國際油價在一定區間時,發改委將不再就每次調價下發通知,而是由三大石油公司按照新機制,自動對應調整價格。
業內人士認為,如果新機制照此出臺,將有利于理順長期以來國際、國內油價脫鉤的局面,并在一定程度上緩解油荒。同時,新機制對于緩解石油公司煉油板塊的虧損壓力,也將起到積極作用。但在國際油價持續走高的趨勢下,與國際油價接軌更深的新機制,或使國內油價上調頻率加快。
向市場化邁出關鍵一步
以往,曾多次出現過調價窗口已經開啟,但考慮到國內宏觀經濟形勢,發改委并未及時下發調價通知的情況。
安迅思息旺能源首席分析師、易貿資訊副總裁鐘健認為,采用對應自動調整方式,意味著國內油價調控將從“機制+通知”的半行政式手段,向更加市場化的手段進化。這是今年7月份發改委在讓渡航空煤油調價權之后,繼而部分出讓汽、柴油調價權的適時之舉。新機制有利于理順長期以來國際、國內油價的脫鉤局面,并在一定程度上緩解油荒出現,這是我國成品油定價機制改革中的重要一步。
但鐘健同時擔憂,新機制實行后,由于縮短了調價間隔以及采取自動對應調整,屆時國際油價的震蕩將更直接地傳導至國內,這對消費者而言不一定是好事。
他認為,在成品油定價機制改革中應防止一個誤區,即唯國際油價至上。由于國際油價中包含了大量地緣政治、美國貨幣政策、金融炒作等非成本因素,因此像照鏡子一樣跟蹤國際油價并不明智。
“如果能將國內供求關系設置成一定的參數置入新機制,將更符合國內實際情況,一定程度上還可減少油荒的出現。”鐘健說。
不過,在對外經濟貿易大學能源經濟研究中心首席研究員王煒瀚看來,只要“原油+成本”的基本定價框架不被打破,僅在調價周期、調價頻率、調價方式和掛靠油種上做文章,對于消除短缺與高價、解決當前中國成品油市場的矛盾,都是隔靴搔癢。
他認為,現行定價框架中的“成本”是指油企的煉油成本。不難察覺,“原油+成本”就是一個典型的廠商角度表述,其本質是保護壟斷利益,而非公眾利益。
有利提升石油公司估值
針對此次調整,業內人士認為,在A股市場中,從該政策中獲益最大的將是中國石油(601857)與中國石化(600028)這兩家公司。兩大公司煉油板塊長期虧損,主要原因即是國內成品油價格調整不及時。
當下A股市場大多數上市公司估值高于海外,但幾大石油公司估值則恰恰相反。民族證券成品油分析師齊求實告訴中國證券報記者,目前海外市場純勘探類公司估值在15倍左右,煉油類公司估值在13倍左右,化工類公司估值水平更高。但截至11月3日,中國石油估值在12-13倍之間,中國石化估值在8-9倍之間。這兩家同時擁有勘探、煉油、化工與銷售業務板塊的公司之所以估值低于海外,主要原因即是受煉油板塊長期虧損拖累。
他分析,如果新的成品油定價機制賦予兩公司及時調價而無需上報的權利,將極大緩解兩公司煉油板塊的虧損壓力,有利于進一步提高公司估值。
目前,國內通脹拐點已現,主管物價與體制改革的發改委副主任彭森日前在中國改革論壇上表示,今后兩月CPI有望控制在5%以內。眾多經濟學家更是預測,明年通脹形勢將大為緩解。而且,中國證券報記者了解到,今年發改委體改司的主要任務之一,就是調整現行的成品油定價機制。綜合判斷,成品油定價新機制在年底前出臺的可能性極大。
專家:新定價機制下 兩巨頭煉油將告別過度虧損
根據目前了解的新定價機制,中國石化(600028)和中國石油(601857)將消除因國際原油價格變化大而成品油價格不變或變化幅度小造成的過度虧損狀況,從而從整體上增加兩巨頭盈利。
中國石化和中國石油都是產業鏈完整、資源豐富的石化巨頭。根據剛剛公布的三季報,中國石化今年前三季度實現凈利潤約600億元,每股收益為0.692元。中國石油今年前三季度實現凈利潤1034多億元,每股收益為0.57元。
在兩大公司中,煉油業務都占有較大的比重。半年報數據顯示,2011年上半年,中國石化的煉油業務收入占比超過48%,而中國石油煉油和化工板塊業務收入占比也達到約44%,估計其中煉油業務收入占有不小的比例。
按現行成品油定價機制,在22個工作日內國際原油價格上漲或下跌4%即觸發成品油價格上調或下調的條件,可以進行相應調整。但實際上,主管部門調與不調,調多少,還要考慮其他因素,如當時的通脹情況、煉油企業的盈虧情況等。因此,有時觸發了“22+4%”的調價條件,也未必會調整成品油價格,或者調整的幅度不夠。今年上半年就出現了這樣的情況,這也是上半年煉油企業出現虧損的重要原因。
因此,如果成品油定價機制進行大的調整,必將對兩大石油巨頭的煉油業務及其盈利狀況形成重大影響。
非一體化石化企業盈利改善空間大
非一體化石化公司的原料主要來自外部,無法通過原料盈利的反向波動來平滑綜合利潤,盈利波動性極強,未來如果出臺更加靈活和市場化的成品油定價機制,將大幅降低非一體化石化企業的盈利波動。
近年來煉油行業維持穩定利潤的時間較短,除了2009年成品油煉油毛利處于高位外,2010-2011年國內煉油企業長期處于超低毛利和虧損的狀態下,價格不能完全反應供需情況。特別是非一體化石化企業,在調價不順暢的情況下,煉油盈利被壓縮而無法轉嫁,當成品油價不能覆蓋成本時,只能降低生產負荷,或者通過檢修變相停車。
而一旦利好煉油行業的新定價機制成行,高彈性的非一體化石化企業盈利改善的空間最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