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0月25日是長春市正式開始供暖第一天,南關區自由社區王斌生老人家里暖洋洋的,連陽臺都達到了19攝氏度。“再也不用去兒子家"貓冬"了,”71歲的王斌生高興地說,“"暖房子"工程不僅讓我家的溫度高了,還讓小區環境美了,房子升值了。”
“暖房子”工程是吉林省針對北方城市冬季供熱問題實施的一項民生工程。長春市委書記高廣濱介紹說:“省委提出要把握"發展"和"民生"兩個關鍵,而"暖房子"工程正是一個很好的切入點。既與國家既有建筑節能改造緊密相關,又直接關系百姓冷暖。”
爭當“暖房子”排頭兵
長春市是吉林省第一批啟動“暖房子”工程建設的城市。據了解,兩年來長春市“暖房子”工程累計投入28億元,新建熱源6000多噸,新增熱源相當于現有供熱能力的一半;完成既有建筑改造1700萬平方米,占全市既有建筑面積1/10;完成老舊管網改造近700公里,占需要改造管網的1/5;全市受益人口27萬戶,80多萬人,占全市城區人口的1/4。無論是投入的力度還是受益面的廣度,在進行既有建筑節能改造的北方城市中都位于前列。
如今,“暖房子”在長春市已經成了一個“熱詞”。市民們見面打招呼時嘮得最多的是“你家暖和嗎?”“做沒做"暖房子"?”建委主任接待群眾上訪時,被最多問到的問題是:“"暖房子"什么時候才能改到我家?”
打造“暖房子”系統工程
“我們在"暖房子"改造中不是簡單貼層苯板、刷一刷漆,而是創造性地把它作為一個系統工程,與既有建筑節能改造、老舊散小區環境改善、城市綜合治理和文明城建設相結合。”高廣濱說。
長春市將“暖房子”改造與30個老舊散小區整治相結合,縮小和彌合新老小區在生活環境上的差異,提升居民的尊嚴和幸福感。長春市東嶺解困小區經過“暖房子”改造后,煥然一新,居民們不愿再叫“解困小區”,要求改名為“順達小區”。
長春市把“暖房子”改造與市容環境綜合治理、精品街路改造相結合,統一規劃和設計,彰顯區域個性,提升城市品位。居住在一汽廠區的人們發現,經過“暖房子”改造后的創業大街,紅墻灰瓦坡屋頂,重現上世紀50年代汽車城風貌。
長春市還把“暖房子”工程與創建全國文明城市相結合,通過一系列行之有效的創建活動,使市民養成愛護家園、愛護城市的良好行為習慣。
經過兩年的實踐,長春“暖房子”改造綜合效果明顯,體現為“一升、一降、一美、一高、一近”。“一升”即改造后居民室內溫度普遍提高3-5攝氏度;“一降”即能耗下降,僅去年一個冬天,全市供熱企業節約能耗40%左右,冬季粉塵排放量減少1/3;“一美”即美化了市容環境,城市面貌發生重大變化;“一高”即提高了群眾幸福指數,長春市已連續3年被評為“最具幸福感城市”;“一近”即拉近了黨委政府與群眾的距離。一些干部說,“暖房子”改造后老百姓對供暖的投訴明顯少了,看干部的眼神都變得“熱乎”了。
讓“暖房子”可持續
“去年是"冒蒙"干,今年有設計、有造型,越來越有章法。”搞了兩年“暖房子”,長春市綠園區住房保障和公用事業服務中心主任閆海對其中變化深有體會。
長春市“暖房子”工程不僅在改造建設上收到了良好的效果,同時在管理方式、運作模式等方面也取得了突出成績。
長春市政府秘書長桂廣禮介紹說,經過兩年的探索,長春市“暖房子”建設正在走向常態化、科學化、市場化。工程由粗放轉向更加集約,在注重規劃設計同時也注重采用新工藝、新材料,同時管理運作更加高效,真正做到了在解決歷史欠賬同時不欠新賬,“多留遺產,少留遺憾”。
長春市建委主任崔國光說:“市委、市政府高度重視"暖房子"工程質量。特別是針對群眾比較關心的防火安全問題,要求施工單位全部采用B1級苯板,涂料采用先進的質感仿磚涂料。同時,我們還建立了街道包施工片、社區包施工段、市民義務監督員包具體樓棟的監管體系,市民參與監督工程質量的熱情高漲。”
據了解,長春市“暖房子”改造還要持續3年。每年以1000萬平方米左右的速度,把全市3000多萬平方米不節能建筑全部改造一遍,同時加上熱源建設和水、電、氣熱等管網改造,預計投入資金近百億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