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科院報告:明年油價將波動劇烈 進口增速放緩
2011-12-12 來源:中青在線-中國青年報
關鍵詞:原油 石油產銷體制
“2012年,70~90美元仍會是國際油價的基準波動帶,如果是一次性沖擊,油價往往還會回到這個區間,除非世界經濟政治格局發生永久性的重大變化。”中國社會科學院近日發布的研究成果顯示。
該項名為“2012年中國經濟形勢分析與預測”的研究,分析了今年我國經濟發展的趨勢和面臨的主要問題,公布了明年國民經濟各主要指標預測。
論及油價時,此研究稱,2008年以來,國際油價先是從歷史高點大幅跳水,然后又上演戲劇性上漲,此中既有經濟榮枯的因素,也有政治動蕩的沖擊。這一點在2011年表現得尤其突出。如果沒有“阿拉伯之春”,很難想象油價會一路上行,一舉突破90美元大關,并在4月重上百元。隨著利比亞局勢的明朗,油價又重新跌落回基本面。
隨著經濟的蓬勃發展以及汽車需求的快速增長,我國對石油的需求量逐年遞增。與此同時,我國的石油生產卻沒有跟上腳步,甚至出現停滯局面。除非在勘探上有巨大驚喜,否則此局面將持續下去。這使得原油大量依賴進口成為現實。2009年,我國原油對外依存度就超過了50%,今年則可能達到55%。如此,國際油價變動越來越牽動中國人的心。
此研究認為,2012年國際原油價格取決于如下因素:中東政治走向、歐債危機、美國經濟走勢以及新興經濟體發展前景。
作為世界的油庫,中東的局勢變動無疑對油價構成最有力的擾動。雖然利比亞戰爭漸趨收尾,但是由突尼斯開始的這場亂局卻未結束。也門、埃及局勢依然混亂,敘利亞正滑向危險的戰爭邊緣,伊朗仍是不穩定因素。更重要的是,由民眾自下而上發起的動蕩是否還會向其他國家蔓延,是否會導致新的內戰,中東動亂的多米諾骨牌效應是否會就此結束,這些都是未知數。
利比亞的石油出口才占國際產量的2%,已經產生如此大的沖擊波,如果動亂沖擊沙特這樣的石油輸出大國,那對國際原油價格的影響可想而知。
對于國際原油價格來說,愈演愈烈的歐債危機意味著需求面受到很大考驗。如果金融領域的風險蔓延到實體經濟,導致歐洲經濟下滑,從而拖累全球經濟復蘇步伐,那么國際原油價格將會出現進一步下探的趨勢。
美國仍然是世界的老大。原油以美元計價更導致國際原油價格受制于美國經濟形勢和政策。盡管遭受了信用評級下調、失業率又居高不下等沖擊,可是美國自我調解能力要高于歐洲。美聯儲在2012年可能還會出臺新的類似量化寬松的政策,進一步放大貨幣流動性。在美元貶值壓力不大、經濟增長難有超預期的情況下,美國可能不會對油價造成很大沖擊。
新興經濟體在2011年面對通脹壓力仍然表現出不錯的經濟走勢,尤其中印兩國保持了相當高的經濟增速,成為國際經濟增長的重要支撐力量。從目前來看,中印等國經濟增長的慣性仍然是比較強的,能夠在2012年保持較高速度增長,只是增速會放緩。從國際油價來看,新興經濟體對原油的旺盛需求會構成需求面上的支撐力量,原油價格復現2009年年初低位的可能性很小。
該研究稱,2012年仍將會是原油價格波動劇烈的一年,波動性會高于比較平穩的2010年,政治和經濟的不確定性成為影響油價上下的驅動因素。是否會像2011年那樣經歷正高峰沖擊或者2008年至2009年的負波谷沖擊,就取決于國際政治經濟形勢中是否會有爆發性事件發生,例如中東新戰爭的爆發或歐元區的重大變化。
對于我國而言,石油生產應繼續保持比較穩定的水平,略有增長。在原油進口方面,由于經濟增長的放緩,進口增速可能會有所放慢,2012年原油進口量應在2.5億噸之上,進口依存度還會繼續上升到56%左右。在成品油方面,定價機制的調整勢在必行,但由于多方利益糾結及問題的復雜,石油產銷體制的核心矛盾難以在短期內得到解決,在2012年很有可能仍然處于爭議和政策研究階段。
注:本網轉載內容均注明出處,轉載是出于傳遞更多信息之目的,并不意味著贊同其觀點或證實其內容的真實性。
(藍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