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產業用紡織品協會集群分布情況
焦點六 中國企業缺少成長性指標
“中德產業用紡織品可持續發展論壇”的對接現場形成了德國企業找德國企業的局面。這些原本在德國就是合作伙伴的企業,一旦攜起手來打通中國市場下游應用領域,中國企業的尷尬必將加劇。不少德國企業明確表示,選擇合作伙伴看重的不是規模和資金實力,而是所謂的成長性指標,只會奔跑而不懂停下來思考的企業是不具備投資誘惑的。
13家來中國謀求合作的德國企業中多數有100年以上歷史,有的甚至富過5代,這對于正處在20郎當歲的中國產業用企業而言大有管理秘籍可學。同樣是家族企業,潛心做專煉成百年企業絕對是一門學問,壯大后不忘初衷的關鍵是,該慢時一定要慢下節奏。
焦點七 價格機制規范化管理
產業用紡織品行業不如傳統紡織行業的市場成熟,不是只要有錢就能進入、只要打廣告就能有知名度的。目前消費類產業用紡織品主要走網銷、直銷等渠道,工業用產品的訂單則是跟著項目來的。尤其是前者,大部分企業采取的“銷售員制”直接導致了市場價格的千差萬別。以衛生用紡織品為例,我們的企業往往是跟醫院直接對接,而在國外則有一套完備的配送機制,由第三方機構負責產品的檢測監督、價格規范等。產業集群的價值鏈構造剛好符合這一方向,所謂公共服務平臺建設,物流功能的完善是重中之重,其中包括采購、檢測、擔保、渠道、價格等各個環節的規范化管理。
焦點八 應用領域“隔岸觀火”
“重視”和“被重視”在細節上有很大差異。企業的自覺成長要靠市場來引導,而從事產業用紡織品的一個最大難點是,它在為另一個產業做基礎服務的時候,對消費行為的不確定使得市場控制力相對較弱。下游為王、渠道霸權在這里體現得非常明顯。過度依賴應用端的臉色行使,從另一個角度講也是企業勢單力薄的表現。越是下游為王,越應當啟動“同業聯盟”,以便更有力地爭取市場份額和話語權。與下游打交道這些年來不難發現,對應用領域我們不能說不重視,客觀地看,產業用紡織品在各應用領域的份額都比不上機械設備這些大塊頭產品。觀念的普及和滲透需要企業團結一心去爭取,單打獨斗既不規范也過于低效。
焦點九 標準與測試縮小國際差距
我國產業用紡織品行業存在產品標準與應用標準不銜接、技術指標和檢測方法標準不統一的問題。與此同時,國內缺少產業用紡織品的國家級權威專業檢測機構和認證機構,加大了產業用紡織品進入高端市場和向應用領域推廣的難度,出口也受到一定制約。
產業用紡織品覆蓋面廣,不可能由一家檢測中心完成所有品類的檢測,也不可能只有一家檢測中心服務全國的產業用紡織品企業。大量的基礎性工作有待完善,包括標準體系、檢測方法、檢測設備等,這也是我國產業用領域縮小與國外差距的關鍵舉措。
目前已有的4家檢測中心在設備配置、檢測技術水平、標準制定上各有優勢,均可進行部分國際標準的檢測。同時也在不斷地拓展業務,尋求與國外企業及檢測機構的合作。
目前測試中心的主要業務集中在交通工具用、土工用、安全與防護用、醫療與衛生用紡織品等領域,其他領域的產品測試能力和綜合測試水平還有待提升。
焦點十 公共服務 平臺延伸
行業公共服務平臺按照開放性和共享性原則為企業提供信息咨詢、技術研發、標準和檢測、人員培訓等方面的服務,是現代生產性服務業中的重要內容。
協會作為公共服務平臺,首要任務是了解服務的對象和內容,同時也要承認現階段有一些能力所不及的地方。國外的產業用協會大部分是由企業家或者企業家聘請的職業經理人組成,而我們的行業協會則更多是由獨立于企業之外的人組成。國外協會的企業家會長是真的能夠代表行業立場做事,信息使用效果也更好。而更多企業希望我們的行業協會是不代表任何利益的第三方。
我們服務整個行業的能力還非常有限,服務的方式和手段也不夠豐富,行業的覆蓋面還不夠廣,在提供服務、反映訴求和規范行為三大職能上與政府和行業對協會的期望還有差距。
目前國內產業用紡織品企業大約4000~5000家,協會的會員覆蓋率在20%左右,集群控制力在40%左右,而國外協會會員覆蓋率往往能達到90%。
除了一些展會和論壇,企業打通下游基本上靠自我發展,協會的工作難度在于不同領域的協調和溝通上、下游的繁復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