湖南大學特聘教授、國內知名碳材料專家費又慶。主持低成本、高性能瀝青碳纖維的研發和產業化工作,確立了一整套國產碳纖維生產技術,積極推動碳纖維及復合材料在汽車車身材料等產業化方面大規模運用。
說到碳材料,也許普通市民不太了解,但是如果告訴你這是一種重量是鋼的1/4、強度是鋼的7倍的新型材料,頓時就會直觀許多。
“19世紀是鋼鐵時代,20世紀是硅的時代,21世紀可能是碳的時代”。作為國內知名的碳材料研究專家,費又慶昨日表示,碳素新材料是指用于高技術領域的碳和石墨材料,從上世紀50年代開始,技術比較粗糙的碳材料已經開始應用,如今,碳材料已經廣泛應用到航空航天、交通、民用科技等領域。科學證明,由于碳復合材料的單位重量比金屬輕,單位強度卻比金屬高,抗疲勞和斷裂性能也更好,更多碳元素加入,更多高碳材料的應用,反而使生活更加低碳。
費又慶說,目前,世界上碳材料的生產能力只有10萬噸,一個巨大的問題擺在面前:這種新型材料用途廣,但目前的應用范圍還很窄,推廣過程任重而道遠。
費又慶表示,在世界范圍內,當前各種新型碳材料不僅推動航空航天、航海、能源、交通、環保等領域的快速發展,還幾乎深入到民生的每個角落。 盡管碳材料對我國社會經濟發展作用顯著,但目前中國的碳材料技術,特別是碳纖維技術,仍然落后于發達國家,差距較大。
“對重慶來說,容量巨大的建筑和汽車行業都是碳材料大顯身手的地方。”費又慶建議,碳材料如果要在重慶得到廣泛運用,首先需要得到政策的扶持,其次還需要建設相應的生產研發平臺給予配套發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