記者日前獲悉,《紡織工業“十二五”規劃》經工信部審核完畢,將擇機公布。
據了解,“十二五”期間,我國紡織工業將在關鍵技術創新、先進技術產業化運用、自主品牌建設、可持續發展、產業園區規劃、產業布局調整、多層次人才體系建設以及企業兼并重組等八方面突破,推動我國紡織工業轉型升級。
此前,商務部發布《繭絲綢行業“十二五”發展綱要》,提出提升東部產業優勢,培育一批具有國際影響力的企業和企業集團,重點打造10 個具有民族特色和國際影響力的自主知名品牌。
而商務部、財政部和央行10月份也下發了《關于“十二五”時期做好擴大消費工作的意見》,“十二五”期間,內需消費尤其是電子商務將帶動紡織服裝產業的大發展。
這一系列扶持政策的密集出臺,無疑為紡織服裝產業發展注入了一劑強心針。
產業整合勢在必行
中國紡織工業聯合會的統計數據顯示,入世十年來,我國紡織服裝產業迅速發展壯大,渡過了行業發展的“黃金十年”。中國紡織工業聯合會最新統計顯示,目前我規模以上的紡織工業企業達3.5萬家。
“今年衡量規模企業的標準已經提高了,由原來以年銷售收入500萬元計提升到以年銷售收入2000萬元來計算。”中國紡織經濟研究中心主任孫淮濱告訴記者,近年來我國紡織工業內生動力、產業調整和轉型升級使得行業始終保持了較強的競爭力。
然而,除去規模以上企業,統計在列的中型紡織企業還有2萬家左右,產業存在大量重組整合的機會。同時,紡織企業由于成本上漲及融資困難,一些小企業感覺壓力倍增,希望通過產業整合獲得協同效應。
浙江富潤股份有限公司董事長趙林中對記者說,前不久,有其他紡織服裝公司主動找上門來,要求富潤重組,但最終由于各種原因沒有達成合作意向。他介紹說,富潤規模比較大,盡管承受了原材料和人工成本上漲帶來的壓力,但公司經營還“可以”。
另外一些企業,則通過收購兼并進一步做大做強,也提升了抗風險能力。山東如意集團宣傳部部長劉凱告訴記者,2001—2010年的十年間,如意集團收購重組了德州澳泰紡織、汶上鳳凰紡織、重慶萬州海康紡織以及山東櫻花集團。在成功實現本土化發展后,去年山東如意集團成功收購了在日本本土上市的知名紡織服裝企業,實現了跨國并購。通過重組并購,如意集團實現了低成本、規模化發展,豐富了企業產業鏈。
“"十二五"期間,我國將鼓勵有條件的企業進行兼并重組,大型企業利用自身條件和各方優勢做強做大,而中小型企業則向專業化、精細化和特色化方向發展,形成我國紡織工業現代化的管理模式。”中國紡織工業聯合會產業部分析師趙明霞表示,重點扶持紡織服裝終端領域,例如家紡、服裝品牌企業的發展壯大。她預計,規模較大的企業,為了自身產業鏈發展,會主動“吃掉”一些結構不合理、產品不具優勢的企業,下一步可能出現紡織服裝集團之間的并購案例。
消費升級開啟新空間
據工信部預計,在外需市場不振的背景下,2011年紡織行業總體保持平穩增長態勢,隨著居民收入的提高和城鎮化進程的加速,內需市場將繼續保持快速增長態勢。
國家統計局最新的統計數據顯示,1—10月份,我國服裝鞋帽、針織品銷售額達6200億元,同比增長24.1%。
“我們今年的數據需要明年初才能統計出來,但是紡織服裝產業的內需市場是毋庸置疑的,我們的產品主要面對內需市場。”山東舒朗服裝服飾股份有限公司(以下簡稱舒朗)董事長吳健民在接受記者采訪時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