碳纖維是從石油中提取并加工生產的一種新材料,是江蘇加快發展的新材料產業重點之一,在航空航天等高技術領域和民用領域應用廣泛,而發達國家一直對我國實行技術封鎖。自2005年起,一直從事紡織機械生產的張國良利用資金積累,開始投資這個新產業,從生產裝備研發直到碳纖維材料生產,聘請了全國20多位專家開展技術攻關。
張國良告訴記者,最初中復神鷹只搞了200噸的生產線,投資就高達1億元。但就產業而言,有規模才有競爭力,企業為此又投入了5億元,上了1000噸的生產線。這五年中,企業也得到了國家和省里5000多萬元的科研資助。“我是僥幸成功了,回頭看看當初和我一同上馬的全國10多家同類企業,至今沒有一家實現量產。如果也這樣的話,中復神鷹研發出來的生產線可能會變成一堆廢鐵。”可喜的是,2009年,全國碳纖維的產量不足800噸,而張國良所在的企業,產量達到了507噸。
淮安市委書記劉永忠代表在連云港工作時見證了這個過程。他深有同感地說,說這明新興產業在科技創新方面有很大風險,完善前期投入機制很重要,這方面是我們的薄弱環節,急需實現知識資本與金融資本的結合。中復神鷹吉星高照,搞成功了!
民盟中央專職副主席索麗生代表接過話茬,笑著說:你的成功,是拆紡織機械的“東墻”,補碳纖維的“西墻”!
“現在我就想呼吁,這類對于國民經濟有重大影響的新材料產業,特別是在最初研發階段,能否由加大國家再一點投入,哪怕采取參股的方式,也好分擔風險。企業做大了盈利了,國家也有回報。”張國良建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