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視差距 奮起直追
鄭植藝表示,“十一五”期間,我國在高性能纖維生產研發領域確實取得了很大成就,碳纖維、芳綸1313、芳砜綸、超高分子量聚乙烯、聚苯硫醚、玄武巖纖維等高性能纖維已實現產業化生產,正在進一步開發系列品種,擴大應用,多數技術及產品均達到國際先進水平。
芳綸1414已取得中試成果,填補了國內空白,產業化生產技術正處于研究階段。碳纖維(CF)T300已經產業化,多家企業已完成百噸級生產線產業化攻關,千噸級生產線已投入運行,國內產能已達到2750噸,產量400噸。以中復神鷹碳纖維有限責任公司為例,原絲、碳化的所有設備都已實現國產化,有配套下游制品,形成了完整的產業鏈優勢,目前正在對T700等更高端產品進行全力攻關,計劃建設5000噸原絲和2000噸碳化生產線,未來5年將形成萬噸級的生產規模。芳綸1313已具備具有自主知識產權的工業化生產技術,產品具備國際競爭力,部分可替代進口,并已出口海外,總產能達到7800噸。
盡管我國在高性能纖維研發領域取得了一些突破,但是也應該看到至今我國很少有自己原創的高性能纖維,軍工和民用所需高性能纖維很多都依賴進口。且和世界先進水平相比,我國的高性能纖維無論在產品質量、品種方面,還是在生產規模等方面都有著相當大的差距。
為此,《紡織工業“十二五”科技進步綱要》特別提出“十二五”期間高性能纖維發展的重點任務,其中 T300級碳纖維突破原絲、碳化裝備和上漿劑等關鍵技術;芳綸1313加快高端產業鏈開發和市場應用拓展,突破萬噸級產業化技術;聚苯硫醚實現纖維級切片和長絲產業化;玄武巖纖維突破熔融拉絲組合爐和浸潤劑關鍵技術;超高分子量聚乙烯解決蠕變性能,優化濕法工藝,實現干法工藝產業化。T400、T700、M40級碳纖維,芳綸1414,芳綸III,耐高溫聚酰亞胺等完成產業化研發。
自主創新 打破壟斷
鄭植藝指出,不同的高性能纖維品種可以有不同的發展策略。就碳纖維研發來說,要發揮骨干企業技術創新和產業鏈優勢,鼓勵研發和實施多元化的碳纖維生產技術,鼓勵建設具有更高性能的碳纖維產業。開展各類高質量原絲生產技術研究,以及預氧化爐、高低溫碳化爐等產業化大型關鍵設備制造;還要加強高性能碳纖維產品鏈標準化工作研究,建立碳纖維工程化數據庫。
而就其他高性能纖維而言,則必須從以下幾個方面著手。一是研究和開發有機高性能纖維的產業化關鍵技術與成套裝備開發的系統集成,包括有機高性能纖維級專用樹脂的研發與產業化,新型溶劑、助劑、萃取劑等的開發,新型紡絲及后處理等連續化工程成套技術及設備開發。二是優化纖維性能,提高質量水平,實現纖維品種系列化、功能化研發,加強產品多領域市場應用開發。三是建立從原料到纖維的對應標準和評價體系等。與此同時,還要開展聚酰亞胺纖維等新產品。
需要強調的是,應本著自主創新的原則。我們決不能走以買代研的路子,要敢于打破國外核心技術的壟斷與封鎖,堅定不移地走一條具有中國特色的自主創新和發展之路,自主創新才是根本。要按照我國“加速發展新材料產業,滿足國家重大需求”的方針和原則,大力協同,優化布局,整合資源,合作攻關,防止低水平重復建設和盲目發展,有重點地突破制約我國產業化發展的關鍵技術瓶頸,加快提升自主創新能力和國產化水平,形成產業新格局,縮小同發達國家的差距。
我們相信,伴隨我國高性能纖維材料產業的發展,我國化纖行業將會為殲-20等高科技尖端兵器的制造提供有力支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