緩解上游資源匱乏 滿足下游廣泛需求
2011-3-2 來源:中國紡織報
關鍵詞:化纖 資源 需求 端小平
記者:那么,從宏觀角度講,化纖行業“十二五”產品開發的方向如何?企業實踐中又是怎樣體現的?
端小平:未來,化纖產品開發的大方向,一是從緩解紡織原料供應緊張的角度出發,開發具有棉花特性的超紡真化纖產品,彌補棉花等天然纖維的供應短缺,或開發應用生物質為原料的纖維產品,減少使用日益枯竭的原油資源,以及利用竹、麻、甲殼素、海藻等自然界存在的更寬泛的資源生產化纖;二是滿足新時期紡織服裝、交通、運輸、醫療衛生、航空航天等更廣闊領域對化纖的需求,比如開發PBT、PTT、PEN等新型聚酯的應用,開發阻燃、抗靜電、抗紫外、抗菌等功能性纖維,進一步加速發展碳纖維、芳綸、聚苯硫醚、超高分子量聚乙烯纖維等。
需要強調的是,開發新產品,首先要把握對行業產生重大影響和革新的新技術。如江蘇盛虹的側吹改環吹技術已經在行業內大范圍推廣,十分有利于提高產品質量、節能降耗、提高生產效率;徐州斯爾克的一步法異收縮PET混纖復合絲,首次實現一步法混纖(POY/FDY)24頭/位紡絲、卷繞,在縮短工藝流程、節能減排方面有重要意義;浙江古纖道開發的液相增粘熔體直紡工藝,省去了現行工藝路線中的冷凝切粒及切片固相增粘、紡絲前的熔融消耗,形成產業化后每噸預計可節約標煤144公斤。
企業普遍感到新產品推廣應用難度大,從客觀上反映出國內產品開發已經進入到一個新階段,更關注品質、效益的提升。
記者:不少企業反映,產品研發不容易,但推廣應用的難度更大,僅靠一兩家企業,不足以形成良性的推廣系統。這個問題有沒有解決的辦法?
端小平:企業普遍感到新產品推廣應用難度大,從客觀上反映出國內產品開發已經進入到一個新階段。這個階段,企業不再只著眼量的增長,轉而更關注品質、效益的提升,這與國家政策、行業導向相吻合。在產品研發百花齊放的同時,企業切實感受到不健全的推廣應用體系帶來的障礙。
為此,我們希望發揮各方面力量,在行業內打造一批規;放破髽I;通過制定標準、第三方檢測、吊牌等形式統一形象推廣;與國內相關產品研發機構合作,召集產業鏈上下游企業,以新產品推介會等形式不定期進行宣傳和產業鏈對接……這些工作目前都在緊張的策劃和進行中。
另外,業內經常談到“自上而下”創造市場的創新與“自下而上”滿足需求的創新。從企業實踐看,這兩種開發推廣模式對單個企業而言都有難度,只有極少數企業能夠在其中一種模式上走得比較順利。于是,我們考慮將兩種方式結合,借助國內面料研發機構的力量,先由纖維生產企業將新產品以面料的形式直接向服裝、家紡等用戶終端推廣,再由感興趣的終端企業自己尋找中意的面料企業進行研發生產,以此分擔纖維企業過重的推廣負擔,增加推廣的成功率。
記者:相信企業很樂于聽到這樣的消息。不過,還有一個企業關注度很高的問題,那就是標準。
端小平:的確,要規范市場、有效推廣、擴大應用,標準問題非常緊迫。
當前,中國化纖產能已接近世界化纖產能的70%。在其他國家逐漸失去研發動力的同時,國內企業開發新產品也失去了“參照物”。美國、歐盟、日本等發達國家和地區,逐漸削減化纖規模,只保留高技術、高附加值的壟斷性產品,對量大面廣的品種不再投入精力研發。這種情況下,企業研發是“摸著石頭過河”,標準制定同樣沒有樣本。加上國標、行標的申報、審批需要流程,新產品標準滯后、缺失自然難以避免。在組織企業積極制定、申報行業、國家標準的同時,我們初步設想建立一個行業協會標準,在標準缺失的真空期內發揮作用,具體細節還有待進一步研究和征詢相關方面意見。
我們仍然要呼吁,國家通過立法等手段,強制執行建筑阻燃、增強材料,汽車篷蓋布等標準,這是攸關生命財產安全與社會穩定的大事,也是社會發展的必然。也只有如此,才能真正推動功能性和高新技術纖維的發展。
注:本網轉載內容均注明出處,轉載是出于傳遞更多信息之目的,并不意味著贊同其觀點或證實其內容的真實性。
(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