內容提要:
1、地緣政治引發原油大震蕩。中東地區政治局勢的變化引起了人們的關注。人們開始擔憂是否會發生第四次石油危機。
2、沖突事件引發對原油供應的擔憂。近期的幾個沖突國家在全球原油供應中也都占據重要地位,巴林位于波斯灣入海口,也門有紅海入海口,埃及則控制了蘇伊士運河,這些都是石油運輸要道。另外利比亞擁有非洲最大的石油儲備,目前受政治局勢動蕩影響,初步估計利比亞石油每天減產約50000桶,后期的情況不可預估。
3、擔憂情緒爆發,引發資金涌動。近年來投機頭寸呈逐年遞增的趨勢,而當前凈多頭持倉占比較2007年油價瘋狂上漲階段更高,足見多方勢力的強勁。
4、原油價格長期維持在高位是不切實際 也不符合經濟利益的邏輯,地緣政治因素可能會進一步推高原油價格,但它不是長期趨勢。當事件退出人們的視線,原油價格還將回歸90-110的價格區間。。
5、燃料油期貨將跟隨原油走勢,但上漲幅度收窄。預計未來一段時間,中東政局尚難短期內穩定,事態如果惡化,原油價格還會繼續向上突破,而燃料油也將跟隨其上行。但鑒于市場目前的價格壓力,其上漲幅度將會收窄。建議投資者可逐步介入做多,但要注意隔夜風險,下方支撐位在4780。
第一部分 原油出現極端行情,上沖仍有可能
一、2月行情回顧——地緣政治引發原油大震蕩
2011年2月,原油期貨走勢真可謂跌宕起伏,而WTI和Brent原油價差曾一度擴大到19美元的紀錄高點。自1月末埃及爆發騷亂以來,投資者普遍擔心政治動蕩將擴散至伊朗等主要產油國,中東地區原油供應及運輸可能遭到破壞。然而,美國方面依舊飽受油品庫存高企的困擾,尤其是NYMEX 原油期貨交割地庫欣地區的原油庫存接近歷史最高水平,因此在最初的半個月間,WTI與Brent原油走勢迥異,價差不斷擴大。然而隨著政局的演變,動亂蔓延至埃及周邊的利比亞、也門、突尼斯、巴林等地,市場開始擔心中東石油供給問題,WTI原油期貨價格在半個月的時間里快速上行,4月合約曾最高上探100美元/桶,布倫特油價也突破了110美元/桶。
中東地區政治局勢的變化引起了人們的關注,人們開始擔憂是否會發生第四次石油危機。這種擔憂讓投資者短期內忽略了全球能源需求的承受能力,但一旦危機事件淡去,市場仍舊會回歸到原油的基本供需上來。
圖1:原油連續合約走勢圖
圖為原油連續合約走勢圖。(圖片來源:Wind,中期研究)
二、沖突事件引發對原油供應的擔憂
近期的幾個沖突國家在全球原油供應中也都占據重要地位,巴林位于波斯灣入海口,也門有紅海入海口,埃及則控制了蘇伊士運河,這些都是石油運輸要道。另外利比亞擁有非洲最大的石油儲備,目前受政治局勢動蕩影響,初步估計利比亞石油每天減產約50000桶,后期的情況不可預估。
市場關注度極高的地緣沖突主要集中在非洲北部以及中東地區的巴林、伊朗以及也門。從全球的儲量以及產量情況看,目前世界總共可探明儲量為13331億桶,其中OPEC占據其中的10294億桶,其中每天的供應量達到2980萬桶/天,而此次暴亂嚴重的利比亞是OPEC的第八大石油主產國,從地域上劃分,中東地區占據全球儲量的7542億桶,每天產出2436萬桶,非洲占據1277億桶,每天產出971萬桶。
圖2:主要國家原油儲量
圖為主要國家原油儲量走勢圖。(圖片來源:BLOOMBERG,中期研究)
從這些數字我們不難看出,波斯灣以及紅海區域附近的政治經濟局勢每時每刻都在牽扯著原油的價格神經,而世界原油的主要產區絕大多數集中于此,其中中東地區占據全球原油產量的30.47%,非洲占據其中的12.14%。而中東以及北非的絕大多數產油國的大部分原油產量都以出口消化。
圖3:世界原油產量結構
圖為世界原油產量結構圖。(圖片來源:BLOOMBERG,中期研究)
目前世界的原油出口量總共達到50942千桶/天,其中占比最大的中東地區每天出口18426千桶,占全球出口量的36.17%,北非地區則出口276萬桶/天,占據其中的5.42%。在北非的出口數字中,利比亞作為OPEC的第八大石油生產國,擁有非洲最大的石油儲備,日均產油160 萬桶左右,占全球產量的2%,而利比亞的產量中95%以上用于出口,主要的出口地為歐洲,目前此次沖突已經導致了約10 萬桶的日產能的關閉。
圖4:世界原油出口概況
圖為世界原油出口走勢圖。(圖片來源:BLOOMBERG,中期研究)
圖5:OPEC國家日產量
圖為OPEC國家日產量走勢圖。(圖片來源:BLOOMBERG,中期研究)
盡管中東以及北非區域的政治局勢混亂或多或少的影響到了石油的生產以及運輸,但是影響程度現在還無法預計,而此次油價的大幅上漲主要是由于對原油供應中斷的擔憂,這也是市場對事件的第一反應。雖然OPEC一直表明全球原油供應不會減少,但EIA公布的原油庫存數據顯示,近兩周庫存增幅出現了明顯的減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