利比亞的槍聲 石油危機“導火線”?
2011-3-7 來源:南方周末
關鍵詞:石油危機 原油期貨
如果中東政治動亂波及到沙特阿拉伯、伊朗等主要產油國,我們距離真正的石油危機就不遠了。
對于石油期貨市場而言,需求和供給已讓位于投機,各家金融機構的炒作客觀加劇了“石油危機”的預期。
利比亞的油井不能再安然為卡扎菲政權吸金。
作為歐佩克第七大產油國,石油貢獻了利比亞公共財政收入的85%。上周開始,占利比亞原油產量72%的八大外國石油公司的油井已開始陸續停產。
利比亞最大的外國石油公司———意大利埃尼公司、德國巴斯夫在利比亞的子公司Wintershal宣告即將停產或已停產。西班牙雷普索爾、法國道達爾、奧地利OMV、挪威國家石油公司等也紛紛撤出利比亞。“大約每天50萬到70萬桶原油已經從市場上消失了。”國際能源署2月24日的初步預估稱,“這只占全球每日石油消費量的不到1%。”
即便不到“1%”,但正如石油問題專家、美國麻省理工學院訪問教授吉爾伯特·邁卡特夫所說的,“這種變化足以令石油交易員們緊張不已”。本周二,布倫特原油期貨報收于115.95美元,這是自2008年10月以來油價的最高峰。
更重要的是,隨著中東局勢的變化,第四次石油危機來襲的言論不脛而走,槍聲四起的利比亞似乎是撬開此次危機的導火索。
研究與評估機構經濟展望集團全球首席經濟學家伯納德·鮑默爾說,“因為無人能知這種動亂持續多久,如何收場,因此今年的油價仍將上漲。”國際能源署隨即表示要對可能出現的石油供應中斷保持“高度警惕”,俄羅斯總理普京稱油價飆升“對世界經濟增長構成了嚴重威脅”,日本經濟產業大臣稱騷亂導致油價高企是日本經濟面臨的最大負面風險之一。“這次利比亞動亂可以看作是工業時代歷史的一個轉折點,因為它可能會大幅推高油價以至于令全球經濟發展再次停滯。”美國《石油峰值評論》主編湯姆·惠普爾對南方周末記者表示。利比亞有可能推倒多米諾骨牌嗎?沙特單騎救“油”“如果發生動亂的是其他地方的一個小國,能有什么影響呢?”中國石油大學董秀成教授相信,利比亞的影響微乎其微,“關鍵是它所處的地理位置———中東。”中東的海灣國家積聚了世界石油儲量的近60%,全球每天500萬到600 萬桶的剩余產能主要集中在這一地區。“如果這個地區的石油供應中斷,那再去找剩余的石油產能就不太好辦了。”中國中東學會會長、中國社科院楊光教授稱。果真如此,發達國家就將不得不動用能夠維持4個月的石油戰略儲備,而且并不是每個國家都能夠分享,“這才是真正的麻煩”。
不過,樂觀的政治家們相信,縱然將仍在動蕩的突尼斯、埃及、巴林等計算在內,小小的石油缺口似乎也并不足慮。坐擁每天400萬桶閑置產能的沙特阿拉伯也已堅定地表示準備隨時開閘,補充一切短缺。“沙特阿拉伯做出了一個漂亮的舉動,再次向世界證明關鍵時刻他們能夠扮演石油界的‘央行行長’。”國際能源署首席經濟學家比約爾對南方周末記者說。
當然,沙特阿拉伯國王阿卜杜拉也難以預料危機是否會波及本國。利比亞局勢惡化后,出國治病的阿卜杜拉即迅速歸國,急推一項總價值達 360億美元的惠民大禮,用以對公務員加薪,對入獄負債者減刑,對學生和無業者提供經濟援助,被指為“花錢買穩定”。“如果動亂迅速延續到沙特阿拉伯、伊朗這樣的主要產油國,我們距離一次真正的石油危機也就幾周或者幾個月的時間了。”美國后碳研究所研究員大衛·休斯說。
此外,“利比亞石油的質量也許比它的數量更重要。”顧問公司戰略能源與經濟研究所總裁邁克爾·林奇說,利比亞的石油是富含汽油的輕質低硫原油,這也意味著如果以沙特阿拉伯原油來替代的話,需要的并非同等數量的石油。擔心總歸擔心,與1973年以來的三次大規模石油危機相比,今日石油市場已不可同日而語。中東“變天”,已無可能?
真正的石油危機,是指由于石油供應中斷和價格問題引發全球經濟發展徹底失衡、衰退。
作為中東問題專家,楊光認為中東地區大規模動亂的可能性不大,“之前三次石油危機時導致石油供應中斷的重大地緣政治因素都已經緩和。”楊光說。
巴以和平進程的開啟令大規模阿以沖突可能性降低,兩伊戰爭和伊拉克入侵科威特都是跟伊拉克的前政權有關,但現在這個政權已經不復存在。伊朗國內雖仍有動蕩,但爆發像1978年那樣引發第二次石油危機的大規模伊斯蘭革命也幾無可能。“海灣地區主要產油國比現在動亂的國家有更多的維持穩定的手段。”楊光說,這些國家有很強的財政能力,本國國民大多數是現行體制的受益者,因此爆發內亂的可能性比較小。
而在北京大學國際關系學院教授查道炯看來,縱然存在“變天”的傳導效應,但只要沙特的油田沒有受到影響,從絕對供應量上沒有減少,就不會有問題,“關鍵是看油閥門掌握在誰的手里。”然而,這些看上去還好的“定心丸”并不能令躁動不安的油價安靜下來。“雖然沙特和OPEC的其他成員國說會填補缺口,問題是市場是否愿意相信他們。”石油問題專家大衛·休斯說。
從現代石油市場的游戲規則來看,即便沙特等國允諾在戰爭、動亂期間增加石油產量,對沖基金和其他投機者也并不甘寂寞,他們會借助地緣政治炒作油價。根據研究與評估機構經濟展望集團估算,全球油價正在進入一個布倫特原油為100-150美元的徘徊區間。而野村證券的報告則指出如果動亂蔓延,油價可能飆升至220美元。“石油更主要的是一種政治商品,而且長期來看,這種屬性不會發生任何變化。”邁克爾·林奇說。“石油危機”投機正在來臨 “當局勢不穩,媒體又做出一些夸張化的標題的時候,投機的對沖基金和銀行就會在石油期貨市場上放大這種恐慌,并在短期內謀取暴利。”石油問題專家恩道爾對南方周末記者表示,“而利比亞事件為他們制造了一個完美的借口來聲稱石油供應有中斷之虞。”根據恩道爾的測算,60%到70%的布倫特石油期貨價格純粹系由對沖基金和其背后的銀行投機所致。
事實上,100美元的關卡對國際油價而言已不稀奇。2008年紐約商品交易所的西德克薩斯原油期貨(WTI)價格即曾飆升至147 美元,那時沒有人說石油危機來了。“現在油價不過100美元上下,而且美元又貶值了,所以僅就現狀而言,并不足以構成石油危機。”楊光說。
然而,當中國等新興國家的需求增長變得透明之時,地緣政治形式已然成為國際游資炒作石油期貨的最大炒點。“期貨市場會放大這種恐慌,石油是期貨市場最讓人心驚肉跳的商品。”查道炯說。
據楊光介紹,2002年到2008年間,伊朗核問題共發生四次較大危機,每進入一次危機就會有一次急劇的價格上漲。然而,當國際貨幣基金組織調低了對經濟增長預期,金融危機開始,并且美伊的談判代表坐到談判桌前之后,油價即應聲而跌。
但對沖基金的辯護者自有其理由。“對沖基金是決定油價變化的重要因素,但是他們更多的只是鏡子,而非引擎。”邁克爾·林奇說,對沖基金和其他投機者反映甚至夸大現在市場上所發生的一切,但決定油價的還是供求。
恩道爾認為,以現在的美元走勢來看,一個相對公正合理的油價應該在每桶65到75美元之間。現在全球市場的石油供應是基本充足的,經濟合作組織的石油需求是基本固定的,中國和亞洲的其他國家的需求雖在穩定增長,但是以一種可以掌控和預估的步伐增長,“因此,對于油價而言,真正的問題不是需求和供應,而是投機。”
注:本網轉載內容均注明出處,轉載是出于傳遞更多信息之目的,并不意味著贊同其觀點或證實其內容的真實性。
(藍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