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月25日,廈門市商務局和市財政局聯合舉行“廈門市外貿公共服務平臺”服務協議簽約儀式,首批6個公共檢測平臺獲得1280萬元的資金扶持。
翔安區蔬菜協會打造的 “農產品質量可追溯體系”平臺是其中一個,簽約完后,其將獲得100萬元的扶持資金。
“這100萬,最終受益者會是種植戶。”翔安區蔬菜協會會長蔣朝輝表示,翔安紅蘿卜出口額年達數億元,此前曾多次因農殘超標而滯銷,協會為此建設該平臺為種植戶質量把關,“現在每噸檢測費6元,有這100萬,種植戶有望免費檢測了”。
對于“廈門市外貿公共服務平臺”項目,市商務局熊衍良局長表示,這些外貿公共服務平臺,原來主要用于出口企業檢測認證,“簽約后,這些平臺必須承諾,在今后的三年里,以優惠價格,為廈門出口企業提供優質服務”。
熊衍良舉例,比如原本100元的檢測費用,但因為有了財政資金的扶持,出口企業或許只要支付50元就可以。
“首批獲得扶持的6個平臺,主要涉及廈門市LED、鞋服、汽車、農產品等出口產品,將有效填補廈門相關認證、檢測、LED專業信息等服務空白。”熊衍良表示,降低企業認證檢測成本,將有利于廈門企業應對國外技術性貿易壁壘,提高企業研發水平,滿足企業提升能力、開拓市場的需求。
據介紹,2010年7月,財政部、商務部下發了《關于做好外貿公共服務平臺建設資金管理工作的通知》,安排外貿公共服務平臺建設資金,用于扶持為專業性基地內企業提供服務的公共服務平臺建設,廈門共爭取到資金4380萬元。
“這次安排1280萬元,剩余的資金將繼續用于扶持相關平臺建設,希望那些主要用于服務出口企業的平臺建設方,積極申報。”熊衍良介紹,按照商務部和財政部的規定,廈門符合標準的專業性基地具體如下:服裝、紡織品、鞋、石材、家具、箱包、節能燈、傘、工藝品、健身器具、游艇、水暖器材、農產品、汽車和新材料基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