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學建個氣象站娃娃自己測冷暖
今年3月11日,一個像機器人一樣有“頭”有“手”的儀器住進了金建小學。從此,這個小學的學生又多了一個新的職務,那就是氣象觀測員,他們絲毫不比專業氣象員輕松。這個欄桿就是金建小學建立的全自動數字氣象站。從這以后,小學生們將用自己的努力和汗水去感受成都的冷暖變幻。
昨日,這些小觀測員發現,成都的最高溫為20.3℃,比天氣預報的溫度高了2.3℃……
一天采集數據三次
小觀測員們很敬業
小輝是金建小學5年級的學生。這陣子,他熱情高漲地告訴父母,“以后你們不用看天氣預報了,有關天氣的事情直接問我。”父母都很詫異,原來,他每天都要到學校的后花園,對著一些儀器進行記錄。他干的是氣象觀測員的工作。后花園里有百葉箱,雨量測試儀,以及一個像天線一樣的儀器。這是金建小學耗資5000元左右建立的校園氣象站。
每天的8點、13點、17點,他們都要準時到達這里,在小小的氣象數據板上記錄他們看到的數據,這些數據包括風量、風速、風向、雨量。當然,他們身邊那個像機器人一樣的儀器會每分鐘自動采集數據一次,并自動記錄。這群小小的觀測員們每天除了看百葉箱之外,還要回到教室里,通過電腦來觀測數字氣象站觀測到的數據。
昨日下午5時,這些小小的氣象員們一部分在戶外觀測百葉箱,一部分守在教室里面的電腦前,他們逐個地記錄著數據……
學生們測出20.3℃
天氣預報只有18℃
根據這個全自動數字氣象站的監測,昨日的最高溫是20.3℃。而根據四川省專業氣象臺的監測,成都昨日的最高溫只有18℃。怎么差了2.3℃?5年級的芳芳滿臉的迷茫。這是她第三次記錄數據,每一天,她都要細細比對天氣預報中成都的實際溫度,然后看看自己觀測到的數據究竟會有什么樣的差距。一旁顯得頗有經驗的小虎馬上告訴她,“這個你就不知道了,看我們的建筑物旁邊就是教學樓,擋住風了,況且學校里面的同學很多,也能散發熱量,我們這里的溫度肯定就和其他地方的溫度不太一樣呢!”頭頭是道的講述,讓一旁教授自然科學的范明老師微笑著連連點頭。
范明告訴成都商報記者,他平時也會讓同學們比較氣象站里面的數據和天氣預報中會有什么區別,“有時候氣象局監測到風力是2級,但是我們可能就只有1級,我就會告訴學生們為什么會這樣。”以這些差距為例,他給學生們講熱量原理,甚至成都實際存在的熱島效應,這樣因果聯系的講述,很快吸引了學生們的注意力。
數據受建筑影響
氣象部門用不上
范明表示,隨著天氣與人類社會生活的關系日益密切,小學生們也應該更多地了解氣象知識。校園氣象站的成立,不僅能增加同學們氣象方面的科普知識,培養了學生的實踐能力和創新精神,孩子們可以利用平時對氣象的觀察、測試、記錄、分析來愛科學、學科學、用科學。目前學校建設有全自動數字氣象站一套(包括室內外溫、濕度、雨量、風速、風向、氣壓)、人工氣象站一套(溫度、濕度、雨量、風速、風向),包括百葉箱一個,雨量筒一個,風向標一個,風速儀三個。一位小學生告訴記者,他們會一絲不茍地記錄數據,希望這些數據能夠傳給真正制作天氣預報的專家們,讓自己收集到的數據為他們的工作貢獻一份力量。
昨日,四川省專業氣象臺專家表示,其實氣象站的建立有一定的要求,它周圍一定范圍內是不能有建筑物的。因此,建立在學校當中的氣象站所表達的,只能是校園周圍小范圍的天氣數據。雖然這些數據天氣預報用不上,但是它對于研究校園附近小范圍的天氣還是很重要的,并且也能夠切實服務周圍的居民。因此,專家十分肯定小氣象員們的工作。另外,專家表示,其實小學教育中引進氣象教育是十分重要的,“氣候問題是全人類共同關注的話題,讓小學生們從小就關心氣象知識,知道我們的行為會對我們的天氣產生什么樣的影響,這樣的影響是潛移默化而且十分有益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