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年以來,在探討中國經濟運行的主要矛盾——通貨膨脹這一熱點問題時,我們注意到,不少分析人士將勞動力成本上升和輸入性原材料價格上漲視為引發通貨膨脹預期的主要因素。近日,國務院亦開會要求處理好促進經濟增長和抑制通貨膨脹的關系,這表明目前控通脹、控物價仍然是宏觀調控主基調。
2009年第四季度美元止跌強勢反彈,到目前為止美元依然處于強勢,這主要是基于美國經濟回穩導致的美元加息預期和歐元區債務危機導致歐元兌美元下跌所引發的,美元的升值符合當前非美國家的利益,其中涵蓋著多重含義,但美元指數站上80對原油以及塑料價格上漲的抑制作用越來越明顯。
通脹預期將成為塑料上漲的導火索
從國際上看,進入2010年下半年以來,全球經濟逐步回穩,前期大肆炒作的歐債危機也已過去,去年9月4日G20國代表一致認為盡管擴張速度可能放緩,但全球經濟復蘇將持續下去,市場對經濟放緩的擔憂有些過度。各主要經濟體近期均表示繼續維持量化寬松的貨幣政策,繼續保持低利率政策,并且美本周將新推一攬子經濟刺激計劃,寬松的貨幣政策將為未來通漲奠定了基礎。筆者認為當前經濟仍處于徘徊期,經濟復蘇是曲折的、螺旋式的回升。LLDPE大部分用于包裝膜生產,受宏觀經濟影響較大,經濟的向好則能夠保持需求持續增長。就目前來看,經濟回穩跡象明顯,未來通脹預期較強,塑料期現價格也將突破上揚。
從國內看,政府雖表示年內通脹將控制在3%之內,但從2010年7月CPI數據來看8、9、10月份CPI延續走高之勢的可能較大。國內對房地產的調控政策逐步被市場消化,而當前經濟形勢仍然存在較大不確定性,預計政府年內繼續保持適度寬松的貨幣政策和積極的財政政策,若第四季度通脹指標大幅走高,或許會出臺其他政策來抑制通脹,而加息的概率較小。國家新一輪西部大開發計劃和中部崛起規劃實施細則年內敲定為未來經濟增長奠定了基礎,市場預計逐步轉強,商品價格重回升勢,塑料價格在整理之后也將破位上揚。
據悉,今年2月份,印度通貨膨脹率達到9.89%,已經接近兩位數。印度國內燃料、橡膠、塑料和水泥等價格大幅上漲。“印度通貨膨脹的原因有兩方面,首先隨著全球經濟的復蘇,國際上基礎物資如鋼材、石油等價格都在上升;其次,印度國內糧食減產,通過提高利率,減少貨幣供應量,使得企業投資減少,那么印度國內通脹壓力就會減輕一些。”中國社科院亞太研究所經濟室副研究員劉小雪說道。
因此,隨著經濟的逐步穩定市場對未來通脹的預期增強,塑料需求將呈現回升態勢。第四季度是國內外節假日密集區,包裝膜需求也將穩步回升。當前正值北方農膜備貨期,下游將加速消化現有庫存。需求的走高將提振塑料價格。
我國國內塑料行業通脹情況
世界經濟見底逐步得到證實,中國實體經濟的復蘇得到了市場的認可,全球經濟即將甩掉金融危機這個包袱,但復蘇道路并不平坦,迪拜危機過后,希臘債務危機再起風波,債務問題是許多國家都存在的隱憂,使得市場經濟環境更趨復雜。而當前經濟又處于兩難境地,一方面主要經濟仍需寬松的貨幣政策刺激,另一方面通貨膨脹壓力逐步顯現,經濟發展將面臨新的挑戰。塑料市場也因經濟環境的不確定性,將保持高位寬幅振蕩
從國內PE產量和進口來看,自2009年6月份以來,國內石化企業一些新增產能陸續投產,國內產量屢創新高。去年6月份國內PE產量58.93萬噸,到了12月份產量達到驚人的80.91萬噸,增幅為37.3%。同時,受國內新增裝置投產影響,PE進口數量明顯減少,由6月份的 71.75萬噸下降到10月份的階段性低點49.7萬噸,減小幅度為30.73%。在這樣一增一減的情況下,國內PE供應整體上小幅增加,但與2007、 2008年同期相比產量明顯偏高,所以期貨價格在去年8月初達到階段性高點后,在央行調控“通貨膨脹預期”的外力打壓下,出現了長達兩個月的深度調整。隨后在通貨膨脹預期的帶領下,國內主要的期貨品種均走出一輪牛市行情,總供應量對塑料價格的影響似乎被市場忘記,但這個潛在威脅當前正一步步逼近。
在國內市場,人民幣對美元匯率屢創新高,業內人士也多擔憂人民幣兌美元匯率創新高會刺激國際熱錢流入中國。近期人民幣走勢本已偏強,央行再度加息后,市場對人民幣的看多信心更是高漲,預計近期人民幣緩慢升值仍會是市場的主要方向。面對居高不下的通脹,央行回收流動性的力度很難出現放松,二季度公開市場央票放量發行和存款準備金率上調很可能將“并肩作戰”。在通脹形勢依然較為嚴峻的情況下,塑料作為大宗商品較為敏感的產品之一,必將繼續受到較強勁支撐。
2010年8月以來全球經濟逐步回穩,前期大肆炒作的歐債危機也已過去,盡管擴張速度可能放緩,但全球經濟復蘇將持續下去。當前全球量化寬松貨幣政策強化了經濟企穩后的通脹預期,市場風險投資偏好升溫,塑料金融屬性的炒作將成為市場的熱點。雖然當前塑料市場供應壓力猶存,但隨著消費旺季的來臨,預計未來需求將呈快速回升態勢,過剩格局將扭轉,從而推動塑料價格的上漲。進入9月下游需求的啟動以及通脹預期的升溫成為了塑料價格上漲的主要推動力。
2010年以來塑料市場供需矛盾逐步突出,新增產能陸續投產給市場帶來不小供給壓力,同時由于全球經濟復蘇進程低于預期,衰退、滯漲、通縮憂慮重重,經濟前景黯淡,塑料需求急轉直下,引發了塑料價格的一輪下跌走勢。進入7月份,塑料價格逼近成本區域,市場去庫存化加速,供應壓力得以緩解。同時歐洲債務危機也出現緩和,市場對經濟前景的擔憂漸散,提振塑料下游需求,價格急速反彈,但市場過剩狀態并未完全改變,8月初期價在10700一線遇阻進入區間震蕩走勢。近期國內塑料供應基本維持高位,需求成為決定市場變動的主導因素,需求預期回升,價格上漲;需求預期下滑或維持目前水平,價格將維持弱勢。當前市場分歧較大,一方面,經濟回穩、通脹預期增強以及農膜需求旺季的來臨,市場看漲預期強烈,另一方面,宏觀經濟仍然存在很大的不確定性,供應過剩仍主導市場。筆者認為未來市場隨著需求逐步回升,塑料價格后市將破位上行。
簡而言之,塑料商品作為大宗商品較為敏感的產品,對宏觀經濟具有相當密切的關聯性。當前,通脹對于新興經濟體,尤其是中國將是很大的挑戰,同時,美國的量化寬松政策也導致了原材料價格的提高及熱錢的流入。因此通脹大局下,塑料市場易漲不易跌。
通貨膨脹對我國塑料企業的影響不可小覷
中國勞動力成本上升快速,已是一個不爭的事實。今春各地的“用工告急”和隨之而來的“加薪招工”在某種程度上似乎更加放大了勞動力成本對物價的影響。在通脹時代,普通消費者對產品價格十分敏感,塑料企業不得不接受強勢客戶的壓價;在這種壓力之下,塑料企業通常只會通過降價提升銷售額和市場占有率。
日前,慧聰塑料網做就通貨膨脹對塑料企業造成了哪些影響了調查,調查結果顯示,通脹對塑料企業的影響有幾點:
1、原材料價格上升,原材料運輸成本上升;
2、員工成本上升,抑或是難以招到合適的員工;
3、通貨膨脹使企業成本上升;
4、客戶壓價;
5、其他影響通脹的風險。
如果通貨膨脹再進一步上升,國家會進一步出臺更多嚴厲政策控制通脹,這必然會使塑料企業的利潤被壓縮,甚至出現負利潤。加上我國二元經濟特有現象產生的國有企業資金充足,融資渠道多等特點,一些塑料企業必須準確判斷能否持續經營,或是自身能力有效生存的環境已經不存在,采取有效的措施避免這種風險。
由于物價上漲,導致企業在生產產品的過程中外購原材料價格上漲,產品生產成本中的原材料費也就上升,生產工人增加工資、加發獎金、消費基金過快增長,導致產品成本中的人工費增加。在通貨膨脹和人民幣升值的雙重背景下,國內塑料企業可以有更好的機會參與國際并購,從而做強做大。只要充分認識我國目前通貨膨脹的特點和對塑料企業的影響,結合企業自身條件,采取有效的應對措施,就可以轉危為機。那么塑料企業如何應對通貨膨脹對企業的影響呢?
慧聰塑料網認為,應對通貨膨脹塑料企業可采取以下幾點措施:
1、塑料企業應適當提高產品價格,通過改變產品部分或全部性能、包裝、品質等,在提高產品附加值的情況下變相提價。通過漲價可以把生產資料價格的上漲轉移到消費品價格中;
2、塑料企業應適當囤積原材料,但也不宜囤積過多的原材料,因為此次通貨膨脹是有階段性的,原材料不會持續長時間的上漲;
3、塑料企業應注意加強對應收賬款的收款工作,也要改進企業銷售的付款方式,以減少通貨膨脹帶來的應收賬款貶值的損失;
4、塑料企業應參與國際重組與并購;
5、塑料企業應創新融資方式,成立互相擔保的信用共同體;發行企業債券也是具備條件的公司的一種選擇。
通貨膨脹是經濟發展過程中不可避免的現象,企業不可能逃避,只能去適應。然而,塑料是以石油和天然氣為主要原料的,成本上漲肯定引發成品上漲。與此同時,利比亞的局勢還將繼續亂下去,因此原油仍將圍繞中東及北非亂局而動。而事實也如預期在上演。面對已經存在的巨大的流動性,只能是增加百姓收入—控制物價—增加百姓收入—控制物價……這樣反復推進,直至消化通脹,對于沉疴之疾,只能如此慢作調理。也就是說原油與塑料的這種背離走勢只會出現在短時期內。塑料企業只要能夠認清形勢,趨利避害,采取適當的措施,就可以把通貨膨脹的影響變到最小的程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