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實業與金融,是一個企業發展的兩個翅膀。”這是長江三峽集團公司(下稱“三峽集團”)董事長曹廣晶對產融結合的看法。
近年來,在中石油、國家電網、中糧集團等“先行者”涉足金融版圖之際,作為同樣有著雄厚資金基礎的三峽集團沒有忽視另一個“翅膀”。
早在組建之初,三峽集團已醞釀在財務公司、保險、銀行等領域有所作為。目前,盡管三峽總公司并沒有公布其在金融領域的具體發展情況,但其幾大金融板塊的業務都在逐步推進。
近期,就央企產融結合的現狀、趨勢、發展等問題,曹廣晶接受了《財經國家周刊》記者的專訪。
《財經國家周刊》:三峽集團這些年來實施產融結合的情況怎樣,資產規模有多大?
曹廣晶:三峽集團的現金流很好,旗下的單位也很多,資金需求量也很大,所以我們財務公司在央企里肯定是前十名。
我們很早就有自己的財務公司,從資本的總量、業務的貸款總額來看,規模還是很大的。現在應該說在央企里邊大概第五第六的樣子。財務公司目前經營狀況非常好,總量大概是五六百億元。
《財經國家周刊》:集團公司具體參股了哪些銀行?主要集中在哪些地區?近期有哪些繼續投資金融業的打算?
曹廣晶:三峽集團對銀行的參股還是做得比較好的。我們現在已經參股的有成都商業銀行、涼山州(商業)銀行、宜賓商業銀行等。
近期投資金融,我們還有一些想法,例如我們現在正在跟湖北省的銀行在談判,想把各個市的銀行組成一個大的融資平臺。但是因為國家還有很多限制,還沒有最終確定。
《財經國家周刊》:如何看待產業資本投資金融業?
曹廣晶:投資金融,對企業自身的發展有好處。
首先,我們企業本身的經濟實力是很強的,可以為金融產業的發展注入很大的活力;其次,三峽集團是經營比較規范、比較穩健的公司,雖然是兩個行業,但是我們從體制、機制這方面也能為金融企業的發展貢獻出力量。應該說我們的理念帶入到金融企業,對金融企業的發展非常有好處。
此外,金融企業對當地經濟的發展也是很有帶動作用的,金融是經濟的血液,所以應該是地方和企業共贏的一個事件,對地方經濟發展對企業都有好處。
作為三峽集團來講,我們的財務公司運轉得非常好,對金融行業也并不陌生,會非常穩健地去經營我們的金融業務,也非常希望能介入更多的工作,在金融行業里有所作為。
《財經國家周刊》:對“產融結合很容易使風險傳導到金融領域”這個觀點,你有何看法?
曹廣晶:我不是非常認同這一觀點。產融結合是非常必須的。
實際上,一個企業的發展有兩個翅膀,一個實業,一個金融,我覺得都不可偏廢,可以相互促進,相得益彰,我們也非常希望在金融方面有所作為。
三峽集團的主業突出,它的水電、清潔能源,可以說是所有央企里面主業相當突出的一個。如果核心競爭力在這方面,我覺得就沒有問題。從另一方面來講,三峽集團所從事的行業是一個基礎性的行業,不是一個風險非常大的行業,我們現在負債率只有30%,償債能力好,現金流穩定。同時,我們也是固定資產投資比較大的行業,對金融的需求也比較大,如果是有金融業的支持,這個產業會做得更好。
現在國資委也非常關注企業的運行的健康狀況,比如負債率和非主業的投資,對我們的監控也非常嚴。
《財經國家周刊》:你是如何評價目前銀監會對中央企業產融結合這方面的相應政策?
曹廣晶:過去的政策,“兩參一控”,就是控股的只能有一家,參股只能有兩家。我覺得這個政策某種程度限制了發展,應該更放開一些。根據企業性質的不同,采取不同的控制方式。
比如,對三峽集團而言,水電能夠帶動地方經濟的發展,跟人民的致富要結合起來。我們介入地方銀行這些金融企業,對促進地方的經濟發展有好處。但是我們并沒有控股它,所以對我們來講,要盡社會責任,要對地方經濟的發展進行扶持,這個參股的量很小,也不是控制這個金融企業,所以,對我們這樣的企業應該適當更放開一點。(記者 張超 見習記者 林楠)
產融結合應明確金融業務定位
需明確金融業務發展的節奏、途徑及資源。用做金融的態度做金融,適應金融行業特性
從當前的產融結合實踐看,產融結合模式為集團的發展所提供的助力可分為服務集團主業、構筑多元業務兩種。
所謂服務集團主業,是指通過金融產業的發展,可以整合集團內部金融資源,并針對集團主業需求展開金融服務,提高主業競爭力,如西門子、GE集團。
西門子集團以其財務部為基礎,于1997年成立金融服務公司,為工業、能源和醫療三大業務提供跨部門金融服務,目前在全球雇員數已超過1900人。過去5年,西門子金融服務公司運作的資產平均在100億歐元,2008年達到113.3億歐元,占西門子集團總資產的12%;5年中的股本回報率(ROE)平均為29.4%,稅前收益保持在3億歐元左右,2008年為2.9億元,占西門子集團全部稅前收益的10%。
而通過金融產業的持續發展,在金融市場上獲得一席之位,金融產業成為集團主要業務板塊之一,使得產融結合成為企業構建多元業務的助推器,如韓國三星集團。
三星集團在其金融板塊起步之初就積極關注外部市場開拓,早在1952年就成立安國火災,開始了其金融多元化的初步嘗試。目前,三星金融作為三星集團重要的產業板塊之一,主要包括火災海上保險、信托公司、生命保險及證券四大支柱產業,金融板塊收入已超過集團收入的20%。
企業集團在不同發展階段,產融結合的模式及金融業務也有所不同。在企業資源允許的情況下,企業出于集團內部業務需求或增加效益、擴大規模等多元化戰略需求,進軍金融行業。在金融板塊初具規模的階段,依據金融板塊定位,各企業集團在服務集團與開拓外部市場之間有所側重,或專注于某一方面。
以多元化為核心定位的企業依托于服務集團,積極布局產業,提升自身能力,開拓外部市場,如國內的華能、國網集團;而以服務為核心定位的企業則以服務集團為動力,深入挖掘集團需求,專注開拓集團所需金融產業,不斷提升業務能力,為集團提供優質服務,如中石化集團、西門子;業務競爭能力大幅提升后,對金融產業進行優化配置和布局,在產業板塊及金融板塊之間形成了完善的業務協同,如GE集團;金融板塊與集團發展形成了強大的戰略協同,如三星集團,產融之間互為動力,互相促進,共同發展。
總的來說,無論企業發展金融業務是何種動因,處于何種發展階段,企業辦金融必然要服務于集團整體發展戰略,實現戰略協同效應。
企業集團在發展金融業務前,首先要明確金融業務的定位,這是金融業務發展的基礎。該定位需綜合考慮集團的需求及資源狀況,服從集團整體戰略定位;同時企業需明確金融業務的發展方向,即中長期定位,發展方向決定了發展的節奏、途徑及資源。而做好金融產業的關鍵就在于用做金融的態度做金融,適應金融行業特性,適時轉變經營理念、優化體制機制、變革管理模式,加強風險管理、構筑人才機制、提升信息水平,培養核心競爭力。只有獲得競爭優勢,金融產業才能夠依托集團而不依附集團,為集團提供增值服務;也只有獲得競爭優勢,金融產業才能參與外部競爭,為集團提供效益服務。
產融模式的最大優點就在于通過產融結合提高產業及集團的整體競爭力,降低金融行業的高杠桿高風險性。因此,規劃并逐步通過渠道、信息、技術、服務等的有機融合,實現產業與金融之間的業務協同、資本協同、戰略協同也是產融模式發展中需要關注的要點。
GE集團在產融結合的路上經歷了多個階段,并獲得了眾多企業集團的認可和推崇效仿。
發展之初,GE集團通過多方儲備,于上世紀80年代開始積極并購,廣泛開展金融業務,為集團提供了低成本資金、產業擴張基礎、高額效益等服務。
進入新世紀以來,GE集團逐步收縮其金融業務,通過業務組合,創造更為集中的金融集團。GE集團2006年全面退出保險業,2008年合并商業金融與消費者金融集團,保留核心的租賃和借貸業務、銀行業務。同時,GE集團還對非核心的進入業務進行出售或重組,如房屋按揭業務、信用卡業務等。目前,GE集團金融公司廣泛服務于GE產業鏈的上下游,為公司的供應商、中間商、客戶提供融資服務、租賃、抵押、質押等金融服務,與產業實現高度協同,其銷售收入也占到集團整體收入的30%~40%。 (文/王云 作者為正略鈞策管理咨詢顧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