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項可快速、高效吸附、過濾核污染廢水的第三代生物陶技術在我國研制成功,它不但可用于預防放射性物質碘-131及其他放射性碘同位素的擴散,而且可廣泛應用于核事故應急、核廢水處理、核設施防護、醫療放射性廢水處理等。”4月20日,漯河市政府在鄭州主辦的核污水處理技術——催化生物陶項目落地新聞發布會上發布了這一消息。這項重大高科技成果近期將在河南天源環保高科股份有限公司正式投產。
這項國內首創的新技術由環境科學、化學、生物學、物理等科學家組成的跨學科團隊研制成功。環境科學家董良杰介紹:“這種新材料名為催化生物陶,但它不是一般意義上的陶瓷,也不同于傳統的吸附材料。”利用這項新技術制造的顆粒是一種具有定向選擇性功能的高效吸附材料,可以快速、簡便、高效地吸附固定放射性物質碘-131和碘-125等碘放射性離子。這一技術的核心部分是在材料上實現定向、選擇性吸附和固定功能。
在新聞發布會上,中國科學院高能物理研究所核分析技術重點實驗室副主任張志勇博士向媒體公布:中國原子能科學研究院4月14日的檢測報告顯示,將10克催化生物陶顆粒浸泡在含有12640貝克/升的放射性碘-131的核廢水中20分鐘,可以吸附固定高達99.97%的放射性物質碘-131。中國原子能科學研究院測試人員和研究人員說:“這種材料對碘-131的吸附效率之高令人震驚。”
記者了解到,第一代生物陶技術于2004年在美國夏威夷大學研制成功,并在美國投入工業水處理應用;第二代生物陶技術于2008年研制成功并獲得中國專利;第三代生物陶技術由我國環境科學家董良杰2010年在中國發明,并于當年申請了發明專利。3月11日,日本核災難發生以來,由董良杰領軍的跨學科研發團隊在原有的技術積累基礎上又進行了調整、更新和多方測試,終于在碘-131和碘-125等放射性碘同位素的定向吸附、固定上取得重大突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