面對國內復雜的經營環境、國際貿易商的“低價策略”,草甘膦企業協作應對挑戰,通過整合形成集團參與全球農化市場競爭,行業的前途就依舊光明。4月21日,中國農藥工業協會主辦的2011年草甘膦行業市場與技術論壇在四川樂山召開。與會學者、專家對中國草甘膦行業持續發展達成以上共識。
由于2007年至2008年中國草甘膦產品豐厚的利潤,在短時間內吸引了大量的投資者, 2007年國內草甘膦生產企業42家,到2010年底達到131家、年產能達到100萬噸。而全球草甘膦總需求超不過70萬噸,市場供求嚴重失衡。受產能快速擴張影響,國內草甘膦行業競爭激烈,行業整體盈利狀況不佳。
農業部農藥檢定所副所長顧寶根說,2010年草甘膦出口量44.80萬噸,同比下降3.0%;出口金額10.69億美元,同比下降8.6%;首次出口量和出口金額同步下降。2010年草甘膦進口全部為制劑達1.09萬噸,同比增長11.8%;進口金額為0.34億美元,同比下降4.4%。中國五礦化工進出口商會周純主任說,孟山都公司針對中國草甘膦主要出口市場,調整全球營銷策略,在美國、阿根廷、東歐等市場實施“低價銷售策略”。
浙江新安化工集團股份有限公司董事長王偉認為,一些不利因素已經逐漸演化為中國草甘膦行業發展潛在風險:一是孟山都公司針對中國出口市場繼續實施“低價策略”,以及以中國草甘膦存在反傾銷危險為借口,企圖通過價格和反傾銷“雙管齊下”的手段,迫使中國草甘膦從部分國際主要市場退出;二是國內不同地區對草甘膦企業“三廢”治理的標準和監管措施不一致,導致行業內競爭不公平;三是近年來全球興起的抗多元除草劑轉基因種子的研制和發展,跨國公司能夠設置技術壁壘,制約國內草甘膦行業的健康發展。如果行業不能有效化解這些因素,未來幾年內草甘膦產業將遭受重創。
針對目前全行業虧損,部分企業關停的狀況,王偉建議通過購并、重組淘汰落后產能,形成幾家10萬噸左右產能規模的大型農藥集團,參與全球農化市場競爭。此外,10%草甘膦產品退出市場,草甘膦“三廢”排放標準提升、草甘膦稅收政策調整以及草甘膦項目投資審批等都要全面趨緊。提高草甘膦行業的進入門檻,為行業創造公平、公正、有序的經營環境,進而推動草甘膦產業持續穩定發展。
中國農藥工業協會羅海章理事長說,中國有強大的草甘膦生產能力,有充足的原料資源,強有力的產業政策支持,聯合協作的集團能力積極參與國際市場競爭,中國草甘膦行業前途依舊光明。
來自商務部、農業部農藥檢定所、國家知識產權局、中國石油和化工聯合會、中國五礦化工進出口商會、浙江新安化工集團、四川樂山市福華農科投資集團等國內外相關部門、科研單位及企業的200多位代表出席了此次論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