調控政策密集出臺,下游化纖紡織需求全面轉弱
在一系列宏觀調控政策影響下,我國經濟增速已經放緩。經濟增速放緩意味著社會總需求的下滑。化纖紡織企業已經感受到了陣陣寒意,3—4月本是傳統紡織旺季,但今年春季旺銷行情遲遲未來,取而代之的是全行業一片寒冬景象。貨幣緊縮政策導致國內銀行信貸收緊,紡織企業財務成本增加,流動資金普遍緊張。去年的利潤要么變成存貨,要么擴大產能變成了機器。市場實際需求下滑,低于預期水平,供大于求的矛盾導致產品價格持續下挫,庫存壓力與日俱增,化纖廠、棉紗廠為獲取流動資金不斷低價促銷,銷量也未見好轉。江浙地區各棉紗品種自3月以來持續下挫,截止到目前均有5000多元/噸的跌幅。由于棉花對PTA走勢影響越來越大,棉花走弱對PTA形成明顯拖累,也在改變著PTA需求狀況。
2010年紡織原料市場爆發了十年難得一遇的牛市行情。棉花供給缺口大,價格沖破3萬元大關,催生了滌綸短纖的替代性需求,又帶動PTA需求大幅增加。去年紡織原料需求大增除了終端消費需求增長及充裕流動性帶來的投機性需求外,紡織行業固定資產投資的高速增長是拉動上游原料需求激增的重要原因。化纖紡織行業產能過剩原本就存在,經過近兩年的寬松政策刺激,過剩產能進一步增長,供給壓力在今年春節后已經顯現。調查發現,紗廠比滌綸工廠庫存壓力更大。紗線銷售低迷對滌綸短纖行業影響最為直接,滌綸短纖行業開工率已由年初90%的高位降至目前的73%,庫存維持在10天。滌綸長絲的庫存始終維持在2—3周,規模大的企業庫存水平更高。當前小棉紡企業假日增多,中大型棉紡企業普遍實施限產,資金實力弱的加彈廠也多停產。由于新增產能釋放抵消了部分聚酯滌綸企業減產,聚酯(切片、滌綸長絲和短纖)行業整體開工率由高峰時的84%降至82%。
我國紡織服裝產量大部分靠外貿出口消化。受人民幣升值、原材料劇烈波動、勞動力成本上升等一系列不利因素影響,原來的中低端產品出口訂單已經流向越南、印度等國家。紡織企業普遍不敢接長期訂單,這使得今年以來紡織服裝企業對于原料采購非常謹慎,加彈廠、織布廠基本按需采購,加劇了上游紗廠、化纖廠的庫存壓力。上游紡織原料生產企業為了留住工人,在銷售疲弱、庫存高企的情況下繼續被動生產。
在3月CPI繼續走高后,央行官員有意依靠放開匯率政策上的彈性來輔助抗擊通脹。加快人民幣升值可能成為下階段政策的重要選擇。人民幣加速升值對中國紡織品出口非常不利,企業出口利潤將因匯兌損失而大幅下滑。從109屆廣交會反饋情況來看,今年紡織外貿出口形勢不樂觀,國內出口商提價要求普遍遭到外商拒絕。政府為促進產業升級轉型,減少對兩高一資行業的政策扶持,可能下調紡織品出口退稅,如果落實,對紡織品出口需求則將形成沉重打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