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席執行官柯愛倫參研杜邦公司(DuPont)悠久的歷史
2011-4-8 來源:商業周刊
關鍵詞:DuPont 杜邦 柯愛倫
為了一項有望重塑企業未來的交易,杜邦公司(Du Pont)首席執行官柯愛倫(Ellen J.Kullman)參研了公司悠久的歷史。柯愛倫有關這一交易的靈感來自兩本絕版書,講述的是杜邦三兄弟如何在1902年涉足火藥制造業并把業務拓展至塑料和人造纖維領域。要知道,這些在那個年代都屬于高風險的新興科技產業。“我在想,工業生物技術可能與當時的情況有相似之處,”柯愛倫去年12月底接受彭博社采訪時說。
不到3個星期后,即今年1月9日,柯愛倫出資58億美元收購了Danisco公司。這家丹麥企業的主要業務為利用生物技術研發各種工業用酵素,即用于生產乙醇、食品、動物飼料和紡織品等產品的催化劑。這次收購有望使杜邦公司成為世界第一大食品添加劑生產商和第二大生物燃料用酵素生產商。此前,杜邦已經是世界第一大汽車涂料制造商和第二大種子供應商。
柯愛倫現年54歲,兩年前成為杜邦掌舵人。她認為,全球人口的不斷增長給市場帶來諸多挑戰,而合理利用這些挑戰是化工生產商杜邦未來的最佳發展機遇所在,這其中包括提高農業生產力、尋求清潔能源和保護環境等。“提高食品產量和質量、減少對石化燃料的依賴是當今世界兩大趨勢,我們的公司與這兩大趨勢均息息相關,”她說。
Danisco公司的生產線與柯愛倫的戰略不謀而合,這也是杜邦愿意每股支付25%的溢價而收購Danisco的原因之一。這兩家公司已經各出資一半成立一家乙醇合資企業,后者投資5000萬美元在美國田納西州沃諾爾地區建立一家示范工廠并于2009年12月開始運營。這家示范工廠以玉米穗和柳枝稷為原料,年產乙醇25萬加侖。杜邦和Danisco公司還計劃2013年左右在美國相繼開辦兩家工廠:其一以玉米穗為原料,預計乙醇年產量為5000萬加侖;另一家以柳枝稷為原料,同樣旨在大規模生產乙醇。
柯愛倫注意到,全球對生物衍生材料(比如Danisco公司的產品)的市場需求激增,這一市場的增長勢頭堪比杜邦另一大業務太陽能電池板。“我們涉足生物科技領域已有10到15年的時間,所以正處于曲線的逐步增長區間,”她說,“終將迎來拐點。”
柯愛倫成為杜邦首席執行官時,一些華爾街人士質疑這家公司在為迎合諸多新技術而迅速調整自身的同時能否實現預期增長。隨著柯愛倫帶領杜邦順利度過經濟衰退期,同時公司連續7個季度的收入業績超出市場分析師的預測,她贏得了華爾街的信任。柯愛倫在走馬上任第一年內,就大刀闊斧地削減成本10多億美元、凍結資本支出并裁去集團所有副總裁職位。對公司業績深感滿意的投資者2010年把杜邦的股價推高48%,漲幅在道瓊斯工業指數的所有成分股中排名第二,僅次于卡特彼勒公司。“這樣的成就堪稱卓越非凡,”勝利資本公司(Victory Capital)分析師理查德·范登·布格阿德(Richard Vanden Boogard)說,“華爾街如今對他們信心十足。”
在杜邦公司208年的歷史中,柯愛倫是第一位女掌門人。她認為,為人父母的經驗有助于自己向企業逐漸灌輸必需的遵紀觀念,從而帶領公司度過經濟衰退期。柯愛倫說,她讓公司旗下雇員把注意力局限在自己輕車熟路的領域內,比如客戶服務、成本控制和存貨管理等,進而把這些誠惶誠恐的職員們凝聚在一起。“我帶過3個孩子,因此我的領導能力大大強于普通人,”她說,“孩子們從來都不會乖乖聽你的話,公司員工同樣未必總能按照你的意愿行事。你必須學會傾聽,學會如何施加影響。”
同樣,柯愛倫也受到過不少人的影響,其中包括通用電氣公司前首席執行官杰克·韋爾奇(Jack Welch)。在她眼里,韋爾奇當年在時任通用電氣副總裁小愛德華·胡德(Edward E.HoodJr.)手下“拎包”時,就像一名剛畢業且充滿干勁的工商管理碩士。柯愛倫說,韋爾奇慣于運用數據進行商業決策和判斷旗下高管是否可以信賴,但這種方法如今似乎已不復存在。“他能記得某名業務主管去年所說的話,并且讓這名主管在今年實現諾言,”她說,“也就是要做到"先言出,再必踐"。”
柯愛倫曾在通用電氣公司CT掃描儀銷售部門工作,1988年加入杜邦醫藥成像部門,之后再也沒離開過杜邦。這期間,她接觸過杜邦從工業色素到凱夫拉等防護纖維品在內的多項業務。
“人們曾普遍低估柯愛倫。幾乎所有人認為:"她不過是又一名為公司效力20年的杜邦人,她能帶來什么改變呢?"投資機構 SusquehannaFinancial公司分析師唐·卡森(Don Carson)說,“但柯愛倫帶給了企業責任感,一種程度與以前不可同日而語的責任感。”
注:本網轉載內容均注明出處,轉載是出于傳遞更多信息之目的,并不意味著贊同其觀點或證實其內容的真實性。
(藍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