昌平地震臺臺長張中五介紹,昌平地震臺臺址位于北東向黃莊——高麗營斷裂帶和北西向南口——孫河斷裂帶的交匯部位,歷史上沿斷裂帶兩側時有中強震發生,臺址建立在此處就是為了對有關地震的蛛絲馬跡進行嚴密細致地監測。
而在開放日活動現場,最吸引人的則是參觀地震監測設備。
大如冰箱小的像微波爐
地震臺二樓的“儀器室”里擺放著大小十多臺儀器,大的似大容量冰箱,小的似微波爐,“這是砂層應力儀和質子磁力儀”,張中五指著中間的兩臺儀器介紹,它們的作用分別是實時監測砂層應力變化和監測地磁場變化,前者是“形變觀測”的儀器,后者是“電磁觀測”儀器的代表。名為“井下擺地震計”的儀器主要是進行震后地震能量大小的評估,幫助確定地震震級。張中五表示,這些儀器的靈敏度很高,地球固體潮汐出現10的負8次方的變化都能監測得到。
28個GPS站點織就監測網
“你們看院子中間那根頂端為圓球形的柱子,它與這臺儀器相連,形成一個GPS全球定位觀測站”,張中五指著一臺體積最大的儀器介紹,GPS不僅可以提供定位與導航,在監測地震與板塊運動中還有特殊用途,在地表建立起GPS監測臺站接收并分析GPS衛星發來的信號,就可以非常精確地得到地表這一點的地理坐標,這個精度可以精確到幾毫米的范圍,相當于一根筷子的粗細,連續多年不間斷監測就可以得到這一點在地表非常精確的運動速度,在一個地區建立較多這樣的GPS監測臺站就可以得到一個綜合的地殼形變速度場,通過研究地殼形變與地震孕育發生之間的關系為地震監測預報服務。目前全北京共有28個這樣的GPS定位觀測站。
井下裝探頭震前測突變
在昌平地震臺一層一間屋子一角有一眼320米的水井,井下放置有流體和體應變觀測探頭,這是進行流體觀測的水位儀,通過這臺儀器的數據繪制出該臺站的“水位分鐘值圖”,同樣每天向上級匯報。張中五表示,在2010年1月23日山西河津4.8級地震、2011年2月14日昌平2.7級地震等地震前,這里的水位分鐘值圖都出現突跳變化。記者注意到井口周邊的瓷磚出現了破裂現象,張中五說,這正是臺址所在地——昌平東三旗地區地面沉降結果的反應,“這個區域地面沉降較為厲害,平均沉降速率為每年40到50毫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