據悉,中國工業大獎是經由國務院批準設立的、我國工業領域的最高獎項,每三年評選表彰一次。
作為世界第3,國內第2的玻纖生產企業,國際復合以自主研發的核心技術占領了國際制高點,實現了“中國引領”和“中國創造”,其制造的高端玻璃纖維及其制品遠銷海內外、供不應求。然而,有誰知道該產品研發過程,竟歷經10年之久。
受制于人 “逼”出來的“活路”
作為一種可回收的環保無機非金屬材料,工程塑料用高性能玻璃纖維短切紗是發展新材料產業的重要基礎原材料之一,被國家定為鼓勵發展的新材料高新技術產品。然而,由于美日等國一直進行技術封鎖,我國該項產品完全依賴進口,關鍵技術受制于人,嚴重制約了新材料產業的發展和下游產業的升級。此時,國際復合清楚地認識到,若要掌握市場主動權,必須進行自主研發。
十年礪劍 打破歐美技術封鎖
在充分利用現有技術基礎和產業優勢的情況下,國際復合與眾多高校和科研院建立良好的合作關系,積極引進人才,集成公司內外研究、開發及產業化應用的科技資源,十年來堅持自主創新,攻克了多項關鍵核心技術,一舉成功打破了美日等國的技術封鎖。率先在國內成功開發出具有國際領先水平的高性能玻璃纖維短切紗,并根據歐盟法規要求,前瞻性的開發出環境友好型的無氟、無硼ECT玻璃纖維,并申請了專利。
豐富產品結構 助推產業升級
隨著國際復合高性能短切紗的批量生產,其高品、高質、高新產品得到了社會的高度認可,不僅填補了國內空白,豐富了玻纖產品的結構,而且大幅度提升了中國玻纖產業的國際競爭力,開創了與美日等國際玻璃纖維巨頭同臺競爭的良好局面。與此同時,以塑代鋼的高性能工程塑料,推動了我國國防工業及汽車、電子、電器等產業集群快速發展和拓展升級,挑起了振興民族工業發展的大梁。
“中國工業大獎對國際復合而言,既是一份殊榮,更是一份壓力與責任。”國際復合董事長吳明如此說。
據他介紹,2009年全球金融危機中,高性能玻璃纖維短切紗出現逆市增長,產銷量比重超過企業總量的1/3,使企業率先在世界同行中走出困境。實現批量國產化后,產品成功進入GE、DuPont、DSM等10余家國際知名企業,并與眾多企業建立了良好的合作關系。目前,國際復合高性能短切紗年產量由2007年的5萬噸增加到15萬噸,占企業總產量的30%以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