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塑化劑事件”波及面越來越廣,記者9日走訪發現,許多超市已將臺灣飲料全線撤架,市民幾乎買不到了,但這并不意味著就安全了。塑化劑廣泛應用于塑料制品行業,使用稍有不慎,就極有可能被誤傷。
PVC膜不可接觸油脂食品
9日上午,記者在堤口路上的大潤發超市看到,一個溫馨提示非常醒目:PVC保鮮膜不能接觸帶油脂食品;包裝肉類及熟食只可用PE保鮮膜,因PE保鮮膜不含有塑化劑。市民張先生看后稱:“這言外之意,PVC保鮮膜就含有塑化劑了。”“張先生猜得一點都不錯。”濟南市食品工業協會秘書長劉慶年告訴記者,塑化劑作為一種化工原料,廣泛應用于兒童玩具、食品包裝材料中。例如食品包裝材料,正確使用,塑化劑一般不會釋放,但如果使用錯誤,比如在高溫情況下使用,就有可能出問題。記者了解到,曾有人做過這樣一個實驗,在市場上買了些塑料餐盒和超薄塑料袋,在市民盛放食物的平均溫度60℃下檢測會不會釋放塑化劑。經過實驗檢測,在水溫處于60℃的情況下,兩種塑料產品盛放的水溶液中檢測出了微量塑化劑。
飲料瓶70℃以上危害人體
記者注意到,食用油桶、飲料瓶多數都是用聚對苯二甲酸乙二醇酯(簡稱PET)做的。PET有個特點,耐熱至70℃,裝高溫液體、或加熱則易變形,會有對人體有害的物質融出。并且科學家發現,PET瓶使用10個月后,可釋放出致癌物塑化劑,對睪丸具有毒性。
怎么才能知道食品包裝是用什么塑料做的,如何正確使用呢?有超市負責人告訴記者,很簡單,塑料瓶底部大都有個帶箭頭的三角形,三角形內有數字,如果是“1”,就證明是用PET做的。如果是“2”,就說明用高密度聚乙烯(HDPE)做的。記者走訪超市發現,洗發水、沐浴露等清潔用品瓶底多數都標著“2”。另外,“2”還被用作生產食品塑料袋,它只能耐110℃,最好不要直接加熱,否則就會產生有害物質。
PVC西瓜膜或致男性不育
夏天了,很多人都喜歡買個西瓜吃,西瓜太大,往往會買一半。西瓜攤主為了顯示衛生,經常會給西瓜蒙上一層保鮮膜,這時人們就要注意了,看他用的是什么保鮮膜,如果是聚乙烯(PE)保鮮膜,那就沒問題,因為這種保鮮膜被允許用作食品保鮮;而如果是乙烯基的聚合物質(PVC)保鮮膜,那可就壞了。
劉慶年告訴記者,PVC經常被用作生產農用薄膜,里面含有大量塑化劑。據介紹,PVC膜如果與食品接觸,塑化劑會滲透到食品中,男人吃了會精子減少,雄性特征退化,甚至患不育癥。另外,記者走訪還發現,PVC膜比PE膜便宜得多。
用太空杯小心雙酚A
很多“懂行”的市民認為,買塑料杯子,要看瓶底三角形內的數字,如果是“7”,那就安全無憂了,例如太空杯、奶瓶,下面都是“7”。這種觀點以前是正確的,但現在已過時了。
記者了解到,“7”是聚碳酸酯(PC)的代碼,主要用于生產水壺、太空杯、奶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