6月11日,中亞天然氣管道哈國段二號站3臺壓縮機到場并吊裝就位。至此,中亞天然氣管道A/B線全線8座壓氣站的29臺大型壓縮機組全部就位。
壓縮機組是天然氣管道壓氣站的關鍵核心設備。經過嚴格的技術經濟評價比選,中亞天然氣管道選擇投資省、運行維護費用低、節能環保性能好和運行穩定的30兆瓦大型燃驅壓縮機組作為主要機型。為確保壓縮機生產、運輸和安裝滿足質量和工期要求,中亞管道公司公開招標,選定經驗豐富的國際監理公司,派出監理嚴格執行駐廠監造,并提前踏勘運輸線路,制定嚴密的壓縮機主撬吊裝方案。2009年5月首臺機組出廠發運以來,全部29套機組分14批累計經過20多萬公里海陸聯運,全部安全運抵現場并一次吊裝就位。其中,3座壓氣站的11臺機組已投入運行,另18臺機組正在安裝調試。
2009年12月14日,中、土、烏、哈四國元首共同開啟閥門,中亞天然氣管道正式投入運行。單線投產通氣以來,中亞天然氣管道公司建運并舉,以按計劃提升輸氣能力為核心目標,實施嚴格的四級建設節點控制,在安全平穩輸氣的同時,加快推動后續工程建設。繼2010年10月B線成功投運實現雙線通氣后,2011年1月和4月,哈國段四號站、一號站分別建成投運,年輸氣能力提升至177億立方米,日輸氣能力達到5250萬立方米。
作為我國第一條跨多國天然氣管道,管道運行無成熟的模式和先例可以借鑒,中亞天然氣管道公司認真研究,多方協調,創造性建立適合跨國管道運行管理體制的內外兩個協調機制。在內部,通過中亞天然氣生產運行協調小組開展工作;在外部,建立四國七方運行協調委員會。內外兩種協調機制互相呼應,在輸氣和重大維檢修計劃確定調整等方面發揮了重要作用。
截至今年5月28日,中亞天然氣管道累計向國內供氣100億立方米,連續安全平穩運行544天。這些優質的中亞天然氣通過國內管網輸送至新疆及華北、華東、華中、西南等地區,惠及國內16個省市自治區。今年1月至5月,通過中亞天然氣管道累計進口天然氣超過57億立方米,占我國同期天然氣進口總量的半壁江山,占國內天然氣市場消費量的10%以上。
中亞天然氣管道A/B線剩余工程量將于2012年6月全部完成。屆時,管道將達到300億立方米的年輸氣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