兩種工藝路線
世界上生產超高分子量聚乙烯纖維有兩種工藝技術路線,一條是高揮發性溶劑干法凝膠紡絲工藝路線,簡稱干法路線;令一條是低揮發性溶劑濕法凝膠紡絲工藝路線,簡稱濕法路線。與濕法工藝相比,干法紡絲工藝具有流程短、生產工藝環保、產品綜合性能指標高等特點。干法紡絲工藝生產的聚乙烯纖維中溶劑含量少、強力高、抗蠕變性能好,故多用于高端產品。長期以來,此項技術一直被以帝斯曼公司為代表的國外企業壟斷,直到以中石化儀征化纖為首的國內公司在相關領域獲得突破后,才打破了這種壟斷。
2009年11月,由儀征化纖公司與南化集團公司研究院、中國紡織科學研究院聯合開發的為中石化“十條龍”攻關項目之一——300噸/年高性能聚乙烯纖維干法紡絲工業化成套技術,通過中石化組織的技術鑒定。該項技術的開發成功,填補了國內高性能聚乙烯纖維干法生產工藝空白,打破了國外的技術壟斷。據了解,儀征化纖1000噸/年干法紡絲生產線已于2010年6月開工建設,并計劃在近期投產。
然而,采用干法工藝生產超高分子量聚乙烯纖維,在國內畢竟還只是開始。神泰科技有限公司董事長郭子賢坦言,目前通過神泰推廣的工藝和裝備技術已達國外先進水平,能夠做到節能環保、安全、品質優良,其綜合技術水平甚至已超過美國霍尼韋爾公司,但是,中國的干法紡技術和纖維品質,與荷蘭帝斯曼公司技術相比還有很大差距,有待進一步改進和完善。有數據顯示,國內干法紡噸纖維比凝膠紡噸纖維的耗電量高20%以上。
相關人士向記者介紹,目前超高分子量聚乙烯纖維行業有一個奇怪的現象,就是“國內出去、國外進來”。即國內生產的纖維很多用于出口,但國內需要的產品卻大量從國外進口。前者可以解釋為國內市場沒有打開,后者主要還是因為質量在作怪。
劉兆峰告訴記者,國內超高分子量聚乙烯纖維與國外相比仍有一些差距,主要表現在單線產能與纖維性能指標上。國外產品在最高強度、絲條均勻性等方面仍具優勢。郭子賢分析認為,造成國內纖維質量不穩定的主要原因,一是國產原料品質不穩定,大量依賴進口;二是相關溶劑、萃取劑有待改進換代;三是廠家規模偏小,指標不易穩定控制,等等。而這些因素,又導致國內超高分子量聚乙烯纖維生產成本較高,影響其擴大應用和產業升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