6月18日,吉林石化公司與東南大學合作開發的年300噸聚異丁烯胺中試項目,經過近80天的緊張施工建設,順利實現中交,預計6月23日投料試車。這是吉林石化公司進一步延伸自主技術——高活性聚異丁烯產業鏈開發的新技術。
這一突破性進展將使我國擺脫對國外汽油清凈劑主劑的依賴。汽油清凈劑主劑有望實現國產化,提升我國在這個領域的話語權。
隨著我國經濟水平的快速發展,汽車已經走入尋常百姓家庭。目前,全國汽車擁有量大約在8500萬臺,在汽油清凈劑上有巨大的市場潛力。
聚異丁烯胺是第四代汽油清凈分散劑的主要成分,是目前國內外汽油清凈劑中用量最大的主劑。這種添加劑可以有效抑制汽車燃油系統內部沉積物的生成,又能清除系統內生成的沉積物,從而改善汽油燃燒系統狀況,提高燃油的經濟性。
“隨著我國《車用汽油清凈劑》標準的實施,聚異丁烯胺的使用量將會顯著增長,由于國內存在著巨大市場缺口,預計國內聚異丁烯胺需求量將達到年2萬噸至3萬噸。目前,世界上實現大規模工業化生產的只有德國的巴斯夫公司,此種產品在我國一直依賴進口。”該項目負責人李坤介紹說。
正是瞄準了這一巨大的市場需求,吉林石化依靠自身優勢,進一步延伸產業鏈條,布局高端產品,組織技術人員攻關,提速聚異丁烯胺產業化步伐,提高國內汽油清凈劑的市場競爭能力,擺脫國內對國外汽油清凈劑主劑的依賴。
李坤說:“隨著資源和環境壓力日漸加大,節約型、清潔型產品已經迎來大發展時期。而聚異丁烯胺就是這樣的產品。不但可以減少汽油使用量,還具有減少一氧化碳等汽車尾氣排放的功效。根據檢測,空氣中50%的污染是汽車尾氣造成的。聚異丁烯胺的廣泛應用,將有利于社會低碳發展、綠色發展。”
據了解,吉林石化公司在原料上具有優勢,擁有自主知識產權的高活性聚異丁烯項目已通過中國石油集團公司科學研究與技術開發重大項目驗收和工業化示范工程驗收,并獲得兩項國家發明專利。現有兩套年1萬噸高活性聚異丁烯工業化裝置,可為聚異丁烯胺產品開發提供充足原料來源。
在聚異丁烯胺技術研發上,此前小試技術已取得突破進展。生產出的產品經權威部門評價,能在高溫條件下完全分解,不僅可以解決化油器和噴嘴的積碳問題,而且能有效解決高溫系統進氣閥的積碳問題。加入到汽油中,既能有效抑制燃油系統內部生成沉積物,又能迅速清除燃油系統已經生成的沉積物,從而確保發動機動力性能正常發揮,延長燃油系統的保養期,產品質量已達到國外同類產品的先進水平。
同時,吉林石化公司和東南大學走校企聯合的研發道路,充分利用自身的原料優勢和工程研究方面的經驗,建設一套年300噸規模的聚異丁烯胺中試裝置,進行中試開發研究和試生產,并進行年1萬噸聚異丁烯胺工業化裝置的工藝技術軟件包的設計,使產品實現規模化、系列化,形成產業鏈,填補國內產品空白,助推吉林石化做強特色精細化工產業基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