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2011年7月1日起,中國將大幅下調汽油、柴油、航空煤油和燃料油的進口關稅。其中,柴油、航空煤油將以零關稅進口。同時還將下調帳篷、充氣褥墊、救生衣、防毒面具、雷達生命探測儀等救災物品,混紡布、亞麻紗線等紡織原料,鋅錠、鎳廢料等有色金屬原料,以及變色鏡等日用品的進口關稅。”6 月24日,中國財政部對外下發了稅率調整的通知,其中,國人最為關注的成品油位列其中。
這是繼國家發改委之后,又一家對成品油表示“關切”的部委。
由于今年以來國家相關部門和相關企業一直發文保證成品油的充足供應,此番稅率降低亦被打上了保證供應的“烙印”。不過,昨日,接受《國際金融報》記者采訪的專家表示,這實際上也可被理解為成品油“推進市場化改革”的重要信號之一。
保障供應
“隨著迎峰度夏的到來,中國電力缺口將會有所顯現。因此,為避免‘電荒’后再出現‘油荒’,國家相關部門一直積極采取應對措施。”
據了解,本次財政部稅率調整涉及的成品油主要有4樣:車用汽油及航空汽油、航空煤油、輕柴油和5號-7號燃料油。這4種成品油的稅率分別從原先的5%、9%、6%和6%,降為1%、0、0和1%。
對此,財政部解釋稱,此舉是“為進一步擴大先進技術設備、關鍵零部件和能源原材料進口,促進對外貿易平衡,保證國內經濟平穩運行,加強國內救災和應急物資儲備體系建設”。
對于國人最為關注的成品油關稅的降低,廈門大學中國能源經濟研究中心主任林伯強對《國際金融報》記者說,“很明顯,此舉就是為了保障中國成品油市場的供應。”
“這與‘電荒’也不無關系。”林伯強進一步解釋,“隨著迎峰度夏的到來,中國電力缺口將會有所顯現。且據以往經驗,該階段往往會加大柴油需求,如柴油發電使用率的上升。因此,為避免‘電荒’后再出現‘油荒’,國家相關部門一直積極采取應對措施:從今年4月至今,不光國家發改委多次發文保障成品油市場,中國石油化工集團(簡稱‘中石化’)也暫時停止了成品油的出口。而此番,財政部降低關稅則屬于保證供應的后續舉措之一。”
“柴油和航空煤油關稅下調為零,其下調力度非常大。”大宗商品信息提供商易貿資訊認為,“此番下調的意圖是希望國內以進口來彌補航空煤油的需求,并希望相關煉油企業在產品結構中多生產汽柴油,尤其是柴油。加之,7月是國內煉油廠傳統的檢修高峰,鼓勵進口很可能是為了提前預警,并應對未來可能出現的‘油荒’。”
此外還有觀點認為,隨著供應的相對寬松,財政部的舉措可能會進一步沖擊成品油的銷售市場。實際上,目前,“疲軟”已成為市場的主旋律——據大宗商品電子商務平臺金銀島6月24日發給《國際金融報》記者的內參資訊,“90號汽油均價9020元/噸,與6月17日持平;93號汽油均價9717元 /噸,較6月17日跌了35元/噸;柴油均價8518元/噸,較6月17日跌了32元/噸。”
然而,一片“樂觀”之聲不能掩蓋中國成品油進口數量相對較低的事實。中國海關統計顯示,今年5月,中國進口成品油為339萬噸,其中,上述降低關稅的產品,如汽油僅進口0.037萬噸,輕柴油進口13.1479萬噸,航空煤油56.5786萬噸,5-7號燃料油187.7628萬噸。因此,國家信息中心能源問題專家牛犁就說,“中國以進口原油為主,汽油、柴油進口量不大,下調進口關稅有利于中國經濟發展,但作用有限。”
改革前奏?
“如果要推進改革,那么下階段,就必須打破壟斷,至少要放開進口,以多渠道進口的形式增加市場的供應主體。”
雖然對緩解“油荒”的說法存在不同爭議,但關稅的降低乃至零關稅卻被認為是“改革的積極信號”。“目前,中國成品油的供應主要來自‘三桶油’ (中石化、中石油和中海油),但現在,不管量多量少,好歹有了從國外進口這個‘第三選擇’。”林伯強表示,“從另一個角度理解,這亦可被解釋為‘與國際市場接軌’。”
不過,有業內人士指出,雖不能否認積極意義,但降低關稅距離真正的市場化改革還是有很大一段距離。一方面,難以否認的是,“三桶油”在市場中仍占有絕對統治地位,“三桶油”之外的企業很難對他們形成足夠的競爭力;另一方面,即使有了海外來源,如果多出來的成品油進口量還是依賴“三桶油”,而不是其他企業,那么關稅降得再低,也難對國內市場形成沖擊。
林伯強對此表示認同。“如果要推進改革,那么下階段,就必須打破壟斷,至少要放開進口,以多渠道進口的形式增加市場的供應主體。”他指出。
事實上,近來諸多消息均顯示,國家發改委計劃將國內成品油的定價權下放至中石油、中石化、中海油這三家央企,并改變以原先行政命令調整國內成品油價的形式。這被部分人士理解為“至少先在體制內展開充分的競爭”。
值得注意的是,媒體援引國家發改委能源研究所所長韓文科的話透露,“十二五”期間,能源領域體制機制改革將主攻兩個方向,“一是推動壟斷行業的改革,而破除能源領域的壟斷是一個漸進的過程,改革的方向是盡可能引進市場競爭,進一步加大壟斷性質行業的監管,增加透明度,大力發展民營經濟;另一個方向是積極推進資源產品價格改革”。
中國能源網首席信息官韓曉平先前也認為,下放定價權是實現成品油價市場化的大趨勢。但放權應該以改革目前國內石油企業壟斷格局為前提,“否則,很易被壟斷巨頭操縱價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