工業產值806億元,比上年增長46%;萬元產值能耗僅為0.868噸標煤,比上年降低24%,遠低于國內同行業平均水平。這是上海化工區去年的經濟數據。截至目前,上海化工區引資達170億美元。杭州灣畔,一個世界級綠色石化基地正在崛起。
集群發展
歷經15年發展,從昔日蘆葦叢生的灘涂,到引資170億美元的黃金寶地,上海化工區已成為全國集聚跨國化工企業最多、開放度最大的開發區之一。英國BP、德國巴斯夫、拜耳、美國亨斯邁、英國璐彩特等一大批著名跨國公司紛至沓來。
“十一五”期間,化工區形成了化工原料、中間體、產品和廢棄物互供共享的產業鏈。工業產值占本市同行業的比重上升到約四分之一,成為上海工業經濟增長的重要支撐。去年初,上海化工區增添“兩翼”,把金山、奉賢的化工分區納入到一體化管理中,實施三區聯動。
據悉,本市外環線以內的化工項目將實施搬遷,化工區將成為全市化學工業未來發展的主陣地。通過全市化工產業結構調整、升級,總投資超過10億美元的一批化工類項目向化工區集聚。高橋石化和華誼集團正在制定生產企業向化工區轉移的計劃。到2020年,化工區將與毗鄰的上海石化連成一片,形成60平方公里的杭州灣北岸化工產業帶,達到每年3500萬噸煉油和350萬噸乙烯生產能力,成為亞洲最大的乙烯生產基地、世界最大的聚碳酸酯和異氰酸酯生產基地。
資源寶地
化工區是“資源寶地”,并非因為它資源豐富,而是它精打細算,通過上中下游產品鏈的合理規劃布局,幾乎所有化工生產過程中應用的原料、能源,產生的副產品、廢料、甚至廢氣,都要被多次利用,吃干榨盡。
在化工區170億美元的總投資中,約80%投資項目具有上下游關系,產品之間的關聯度超過80%。
固體廢棄物“無一漏網”,建設焚燒爐處理化工廢料;空放的蒸氣也被“圍追堵截”,各企業生產過程中的副產品蒸氣被回收用來發電;新建了一大片人工濕地,大部分工業廢水將從廢水處理廠流向濕地,在植物、微生物和土壤的聯合作用下再次凈化,流回園區,循環利用。
一方面加強公共工程建設,讓各種廢棄資源充分回收利用;另一方面,嚴把環保關。哪怕是受到金融危機沖擊,遭遇前所未有的挑戰時,化工區仍咬定一條:不能“拉到籃里都是菜”,招商和布局都將緊密圍繞石油化工的上下游鏈,采用世界先進技術組織生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