根據木棉纖維天然中空、保暖性好的特點,上海金考拉服飾公司與上海紡織、上海日舒紡織科技公司等單位共同科技攻關,開發出木棉環錠紡紗技術,研發出的木棉紗線被命名“賽帛爾”,同時開發出首款木棉保暖內衣,其保暖率達52.46%以上,是國家標準的1.75倍。根據木棉纖維良好的中空性使其具有良好的浮力的特點,東華大學還研制出木棉救生衣。
目前已有際華3542公司、山東陵縣寶鼎紡織公司、江蘇東華紡織公司等多家企業應用嵌入紡、緊密紡等技術研發出各種木棉紗線,主要是混紡紗。研制開發木棉產品百余種,包括用木棉與各種天然纖維(棉花、駝毛、羊毛、羊絨、兔毛、蠶絲、麻等)以及人造纖維(錦綸、腈綸、滌綸、丙綸、各種粘膠、PTT等)混合進行紡紗,100%木棉進行紡紗制作的木棉絮料系列產品以及木棉面料服裝系列產品,木棉毯、木棉毛巾等。由于其具有質輕、柔軟、光滑、鮮艷、抗靜電、不易纏結、吸濕導濕、不霉不蛀、常溫下耐酸堿、綠色天然環保等特點,受到消費者青睞。木棉纖維在非織造衛生材料中也有著較廣泛的應用。
據相關企業介紹,目前木棉纖維價格每噸在5萬元左右,由于比較昂貴,通常與棉等纖維混紡應用。
推廣潛力仍很大
作為一種天然的紡織纖維,木棉纖維特有的綠色環保、薄壁大中空、超輕、柔軟、天然抗菌、吸濕導濕等特性,決定了其在紡織產業中必將會得到更大的展示空間,具有較大的市場價值和發展潛力。
隨著木棉纖維產業的發展和市場的擴大,深入研究新型紡紗技術、加大產品開發力度、充分發揮木棉纖維的優勢、保證充足的原料供應就成為了當前木棉纖維產業發展亟待解決的問題。姚穆院士認為,目前木棉纖維研發中存在著四個難題,包括缺乏對木棉纖維基礎性能的研究,缺乏對木棉植物類型與纖維性能的系統研究,缺乏關于木棉紡紗的基礎問題研究和針對木棉纖維的產品設計以及產品定位模糊、木棉纖維選種、矮化等種植問題研究。
中國治理荒漠化基金會為木棉在紡織領域的推廣應用做了大量工作。據基金會副秘書長熊定國介紹,木棉樹可以在石漠化土地上很好地生長,目前我國西南部地區石漠化土地約有2000萬畝,種植木棉可以節省大量的用于種植棉花的良田,具有顯著的生態效益、經濟效益和社會效益。
云南省具有豐富的土地資源,為木棉產業發展提供了較大的空間。上海攀大集團公司在個舊建立良種擴繁基地,選育了部分優良品種,投入木棉基地建設,在紅河州境內紅河沿岸分步實施27萬畝種植工程,并在個舊建成了木棉專業紡紗廠,帶動云南省對木棉規模化人工種植進行了探索和嘗試,基本上掌握了木棉的采種、育苗、造林等技術,開始了規模化的種植。人工培育的木棉林長勢良好,已顯現出較為明顯的生態、經濟和社會效益。攀大集團在紅河州、江蘇等地都建立了木棉紗線生產基地,目前產品供不應求。
相關人士認為,受耕地和牧場等資源限制,世界范圍內棉花和羊毛等傳統天然纖維的供給量很難增長,開發利用環境友好的木棉等尚未利用的纖維資源是紡織產業可持續發展的必由之路。木棉作為一種具有悠久種植歷史而又散發活力的纖維,其應用單靠個別企業的單打獨斗,難以取得顯著成效,只有通過建立產業發展戰略聯盟抱團取暖、資源共享方能促進木棉產業的發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