從8月1日起,由環保部、商務部、國家發改委、海關總署、國家質檢總局聯合發布的《固體廢物進口管理辦法》開始正式實施。該法案明確規定了9項禁止進口內容,其中一項是禁止進口境內產生量或者堆存量大且尚未得到充分利用的固體廢物,廢舊輪胎完全符合該項禁止進口固體廢物的規定。
廢輪胎嚴禁進口的國家政策,在我國已實行多年。為規范固體廢物進口管理,防止進口固體廢物污染環境,早在1996年國家環保局、對外貿易經濟合作部、海關總署、國家工商局、國家商檢局就聯合發布204號通知;2008年,環保部、商務部、國家發改委、海關總署、國家質檢總局又聯合發布第11號公告,2009年發布第36號公告,均明確規定禁止進口廢輪胎及其切塊、硫化橡膠廢碎料、下腳料及其膠粉,各種形狀的硬質橡膠廢碎料等。
雖然國家已有明確規定,但國內仍有個別人鼓動進口國外廢舊輪胎,且走私進口也未禁絕。近期,國內再次出現要求國家放開廢舊輪胎進口和取消廢輪胎進口限制的輿論,因此嚴防境外廢舊輪胎進口絕非易事,可謂任重道遠。
2009年10月14日,在國家發改委環資司召開的資源綜合利用專題座談會上,有關領導在講話中明確強調,我國資源綜合利用必須站在維護國家利益的基礎上,必須從大局出發。筆者從中國廢橡膠綜合利用行業健康發展出發,認為必須嚴禁廢舊輪胎進口。其理由如下:
其一,我國有大量的廢橡膠資源,應首先處理好國內的廢舊橡膠
我國是輪胎生產大國,也是輪胎消費大國,2010年我國輪胎產量4.43億條。據不完全統計,我國每年廢舊橡膠的產生量在1200萬~1400萬噸,“十一五”末,廢舊輪胎利用率由“十五”的65%提高到80%;非輪胎類的膠管膠帶,摩托車、電動車、自行車輪胎以及膠鞋等其他廢舊橡膠制品利用率也由30%提高到60%。隨著這幾年我國經濟和汽車工業的快速發展,國內汽車保有量已達1億輛左右,每年廢舊輪胎產生量以8~10%的速度遞增,2010年我國產生廢輪胎在2.56億條左右,重量達940萬噸,還不包括每年報廢的大量膠管膠帶、摩托車胎、電動車胎、自行車胎、膠鞋等眾多廢舊橡膠制品,其數量也在幾百萬噸。這樣算來還有數百萬噸廢舊橡膠散落在民間,沒有很好回收利用。
另外,據來自各省市企業反饋的信息,由于利益驅動國內土煉油猖獗,土煉油消耗了國內20%左右的廢輪胎(主要以轎車胎為主)。近期從媒體報道獲悉,僅南京就對173家“三高兩低”(高污染、高能耗、高排放、低效益、低產出)企業責令停產,其中溧水縣就有5家土法煉油企業關門。如果全國都采取果斷措施,20%的廢橡膠和廢輪胎將回歸廢橡膠綜合利用企業,數量估算在200萬噸以上,再加上還有20%的廢舊輪胎和大量的廢舊橡膠,數量保守估算在400萬噸以上需要無害化利用。因此,國內的廢橡膠(含廢舊輪胎)循環利用工作任重道遠。如何貫徹廢舊輪胎“資源化、減量化、無害化、再制造”的“3R”原則,已經成為亟待解決的問題。
其二,符合國家節能減排要求
最近,國家發改委徐憲平副主任在全國節能宣傳周上指出,各地區、各部門要按照中央的要求,以科學發展為主題,以加快轉變經濟發展方式為主線,把建設資源節約型、環境友好型社會作為加快轉變經濟發展方式的重要著力點,加大相關工作力度,堅定不移的推進節能減排工作,確保實現“十二五”節能減排目標。
中國廢橡膠綜合利用行業承擔著國內廢舊輪胎無害化回收、環保型利用的歷史使命。近年來,廢橡膠綜合利用行業以科學發展為主題,工藝向安全環保發展,設備向節能高效發展,產業向量化規模發展,在推動行業節能減排方面取得了令世界矚目的成績。“十一五”期間,再生橡膠生產能耗由“十五”的1200kWh/t發展到“十一五”的950kWh/t,能耗平均降幅達20%。“十二五”能耗降幅目標為760kWh/t,在“十一五”的基礎上能耗再降20%。
但由于廢舊輪胎加工形成的膠粉與再生橡膠,仍屬低附價值再生利用產品,在處理過程中的膠粉萬元工業產值能耗在1000kWh以上;再生橡膠萬元工業產值能耗也在1500kWh以上,與其他行業產品相比,單位產品綜合能耗仍比較高,從環保、資源和能耗綜合考核,處理國內的廢舊輪胎義不容辭,但處理境外的廢舊輪胎則得不償失。畢竟廢舊輪胎的第一屬性是固體廢棄物,禁止廢舊輪胎向中國轉移,可以避免增加國內處理量,避免在處理過程中付出昂貴的能源消耗、環境風險。因此,進口廢舊輪胎與我國發展低碳經濟的目標是背道而馳的。
其三,維護國家環境安全,穩定行業健康發展
以生產再生橡膠為主,加快硫化橡膠粉和膠粒直接應用,加大再生膠、膠粉的深加工力度,加快以輪胎大企業為主發展翻新輪胎,已經成為中國特色廢橡膠綜合利用的基本格局。多年來,再生橡膠產業在我國廢橡膠含廢舊輪胎加工處理方面占有非常重要的位置,已成為目前加工處理的主要方式,而膠粉是生產再生橡膠的主要原料。
自2011年以來,橡膠工業原材料、能源及勞動力成本都在上漲,天然橡膠、合成橡膠價格直線攀升,企業贏利越加困難。但膠粉和再生橡膠銷售扣除稅收調整因素,價格基本未漲,究其原因是行業投資門檻低,膠粉、再生橡膠生產工藝簡單,造成膠粉、再生橡膠企業遍地開花,目前全國有幾千家企業。由于許多小企業盲目投資,銷售基本處于無序惡性競爭之中,規模企業也長期處在微利局面。而此時,有人提出“再生橡膠企業面臨經營困境,行業呼吁廢輪胎進口迫在眉睫”,廢輪胎進口真的可以改變再生橡膠企業經營困境嗎?呼吁說經營困難是由于國內廢舊輪胎原料價格高,進口可以降低廢舊輪胎的價格,但有沒有想過,如果真的打開國門大量進口,從國家利益來看,由于國內外價格差異,會導致國內的廢舊輪胎無人問津,國內的環境安全如何保證?從行業利益來看,低價廢舊輪胎的大量進口,必然會使更多人踏入這個行業,新一輪的無序發展必然會更加劇,影響行業穩定健康發展;從企業利益來看,膠粉、再生橡膠供大于求的惡性競爭局面會加劇,更無從維持和提高現有銷售價格,企業面臨經營困境的局面也無從改變。
從國際環境來看,各國都希望將廢舊輪胎轉移到他國,而唯獨要求進口廢舊輪胎到中國的都是一些國人,從目前破獲廢舊輪胎走私到中國的案件看,也是一些被利益驅動的國人和華裔所為。國門如果一旦打開,很快會將中國廢舊輪胎的價格推向世界,不僅短時間內拉升國際廢舊輪胎的價格,還會很快將全球廢舊輪胎引入中國。作為中國的微利行業,有多少企業有自己的進口渠道?所謂的要求進口真的能夠改變企業經營微利的局面嗎?那時企業效益不但不可能增加,恐怕連維持目前的局面都難以保證。
2009美國對中國出口輪胎實施特保案的陣痛還在持續,目前中國橡膠工業正在制定與實施“十二五”由大到強的規劃,此時國內再次出現要求廢舊輪胎進口解禁的要求,即不符合中國國情,也不利于國家的環境安全、節能減排,更不符合行業的科學發展。
筆者再次強調,我國膠粉、再生橡膠生產企業的第一屬性是為了消除國內廢舊輪胎對環境產生的污染,屬于環保行業;第二屬性是為了有效處理廢舊輪胎固體廢棄物變廢為寶,屬于資源循環利用行業。作為中國利廢企業的責任,就是要立足解決國內產生的廢橡膠(含廢舊輪胎),而不是將別國垃圾拿到國內來處理,讓中國成為世界的垃圾處理場,這種靠進口廢舊輪胎發展中國的循環經濟的觀點是荒謬的,也是行不通的。
進口廢舊輪胎絕對是弊大于利、勞民傷財、禍患無窮。因此,發展我國橡膠工業,彌補我國橡膠資源匱乏,除了擴大國內天然橡膠種植,加快開發適應中國國情的杜仲橡膠外,直接進口天然橡膠,減免天然橡膠進口關稅的意義遠遠高于廢舊輪胎進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