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長絲織造產業是我國紡織工業中的新興產業,也是最具市場活力和技術活力的產業之一。長絲織造產業起步雖晚,但在近二十年期間發展迅猛,已成為我國紡織工業中發展最快的支柱產業之一,在推動紡絲技術、纖維仿真技術、織造技術、化纖印染技術、面料后整理技術的發展、引導開發高性能多功能紡織品的過程中發揮著不可替代的作用,在連接從化學纖維到服裝面料、家用紡織品以及產業用紡織品的環節上起到了承上啟下的關鍵作用。在十二五規劃期間,長絲織造產業作為快速發展的新興產業、富含高新科技的產業、產品應用范圍極速擴展的產業,在推動紡織工業實現科技強國、品牌強國的戰略中發揮著不可替代的作用,在紡織工業實現環境友好與可持續發展的戰略中起到支撐作用。
據了解,改革開放之前,我國基本沒有專門生產化纖長絲面料的織造企業。改革開放以來,隨著化纖原料的開發及廣泛應用,我國化纖長絲織造產業從無到有,從小到大,得到了快速發展,織物的應用范圍不斷擴大,種類不斷增加,產量不斷攀升。尤其是近十年來,更是發展迅猛,產量從2000年的40多億米上升到2010年的近300億米,年平均遞增20%以上,而其他紡織產品的年均遞增只有3%左右,可以說化纖長絲面料是紡織工業中發展最快的產業;在紡織產品中,我國產量最大的是包括化學短纖在內的棉織物,其年產量在700億米以上,其他如毛呢紡織只有7億米,真絲綢8億米,麻類織物3億米,而化纖長絲織物產量高達近300億米,年產值近2000億元,年出口量也在80億米,是僅次于棉型織物的第二大織造產業,使我國紡織工業中名副其實的支柱產業,在我國紡織工業中占有非常重要的地位。
化纖長絲織造產業前期的發展缺乏明確的管理機構和行業組織,多年來在產業的發展方向、技術進步方面沒有相應的指導,導致產業發展存在一定的盲目性。
首先是行業統計不完善。無論是國家相關部門、地方政府還是行業內的相關企事業單位都缺少這一產業的相關統計數據的指導。
其次是缺乏國家級行業標準。與長絲織造相關的各類行業標準幾近空白,尤其是產品分類標準、產品質量標準、節能減排清潔生產標準等都是產業急需制定的標準。
再就是缺乏行業引導、新技術和新產品的研發和推廣嚴重滯后。大多企業重視生產性投入、忽視了科研性投入,技術裝備水平也相對滯后,同時在品牌培育方面重視不足,制約了產品的開發以及質量和檔次的進一步提升。
最后是噴水織機的污染部分地區對長絲制造產業采取了限制發展的措施。噴水織機在我國長絲織造產業占比達70%以上,由于化纖長絲在紡絲過程中使用的油劑、漿料和染料在織造過程中會產生一定量的污水,如放任自排則對環境造成一定的污染。
為了促進我國長絲織造產業持續健康發展,長絲織造的有關協會提出了一些針對性的政策措施,如盡快建立自主創新體系,積極爭取和完善產業政策,積極爭取和完善財稅金融政策,改善產業生存環境,支持企業走出去和充分發揮行業協會作用等相關舉措,來滿足化纖長絲織造產業健康發展的需求,同時有利于中國紡織工業進行結構調整實現紡織強國的目標。
據悉,今年8月15日,中國長絲織造協會第一屆會員代表大會將在江蘇吳江盛澤鎮召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