利川市與咸豐縣的交界處,有一座人頭山,人頭山的山巔有一巨石兀立,狀如人頭,山因此而得名。人頭山腳下,溝壑縱橫,云霧繚繞,利川市的毛壩鄉與咸豐縣的小村鄉村民有著同樣的栽樹割漆傳統,從一片又一片漆樹上割下來的漆被稱為“人頭漆”,也就是人們所說的壩漆。
數十年風云,這一帶生產出來的壩漆,曾經遠銷日本等國和香港、福建、浙江、江西、湖南及省內各地。作為兩縣市最具特色的傳統產業,壩漆在歷經數十年的滄桑歲月后,近年來在市場經濟的大潮中再顯“霸氣”。
金字招牌,讓壩漆曾經輝煌
壩漆為我國五大名漆之一。1997年,恩施州人民政府授予毛壩“生漆第一鄉”稱號。其實雖是因毛壩得名,但壩漆的分布并不只在毛壩,與毛壩相鄰的利川市沙溪和咸豐縣的小村、活龍坪、清坪等地都產壩漆。
壩漆在上世紀90年代以前曾紅極一時,被國家授予“名冠全球”的錦旗。壩漆暢銷日本、韓國等地。
今年60多歲的余大延,是原咸豐縣土產公司總經理。談起壩漆,他興致勃勃:“當年,我兩車壩漆賣出去,凈賺20萬元,修了一棟辦公大樓,在當時真是響當當的!
據史料記載,在清代改土歸流時期,現在的毛壩鄉隸屬唐崖土司,大約就是今天的咸豐縣。毛壩鄉處于南北湘川的古驛道上,是商賈必經之地,因此毛壩便成了貨物的集散地,毛壩漆商借此便利把生漆銷往外地。
1899年,日本東京帝國大學教授吉田顏文等專家,到咸豐縣考察后對壩漆品質給予高度贊譽:“白霧轉紅云,酸香味特奇,世界稱美好,品質超全球!毕特S成為“全國生漆生產基地縣”。壩漆多次榮獲外貿部、商業部產品獎。
建國后,國家領導人更加注重生漆的發展,大力栽培漆樹,提倡優質優價,壩漆因質量好而成名較早。據介紹,到上世紀80年代,壩漆進入鼎盛時期,僅毛壩鄉就有1萬多畝漆林,年產生漆500多擔。
村民汪啟雄是毛壩鄉五一村有名的漆匠,他從十幾歲就開始割漆,已有40多年的割漆史。汪啟雄回憶:“那時候滿山滿坡都是漆樹,像我們現在的山林一樣。那時漆樹多,有的村把漆林發展起來后,一個村一次就可以割三四擔、四五擔漆。生漆的價格也一路上漲,每斤從十幾元上升到幾十甚至上百元,記得最高的一年漆價漲到了每斤120元,但那是好多年前的事了。”為將壩漆打造成毛壩鄉的支柱產業,毛壩鄉乃至利川市歷屆領導下了很大決心。1997年,壩漆中學設置了壩漆培植、加工、研制等課程,先后培養出了1000多名適用型人才。與此同時,利川市還先后辦起了兩家制漆廠,研制了10多個品種,開始了壩漆的工業化生產。
黨的十一屆三中全會后,利川市供銷社還利用上海電影制片廠攝制《中國生漆》科教片,撥出專款請漆農觀看,進行科技知識的普及教育。該市還通過生漆研究會等形式,培養出了150多名壩漆科研人員。
壩漆生產一路高歌,咸豐縣種植總面積達到10萬畝,利川的毛壩鄉壩漆種植面積也曾經突破1萬畝。兩縣市的壩漆產品銷往日本、越南、美國等幾十個國家,農民因此收入大增。
品牌丟失,讓壩漆風光不再
20年前,記者曾到毛壩體驗生活,寫過一篇散文《漆林少女》,講的是一個正值青春年華的農村少女,全身心開創壩漆人生的故事。
幾年前,再次踏訪毛壩和小村時,記者只在墻上褪色的宣傳畫上見到“漆農”,集鎮上更多的是茶的蹤影。在各個村寨游走時發現,“壩漆之鄉”已經完全讓位于“茶葉名鄉”了。
走訪人頭山時,但見山上石頭依然“有鼻有眼有胡子”,但是曾經茂密的漆林早已不見蹤影,取而代之的是一片又一片茶園和煙葉,漆樹已不能成林了。
壩漆如今“霸”不起來,走不出深閨大山了,究竟是誰的責任?記者在采訪中搜尋著那些“穿白襯衣割漆”的人們,但留下的只有嘆息,“騰躍在山林的舞者”成為一種懷念。
毛壩鄉、小村鄉不僅是生漆的主產區,也是我州的重要產茶區,目前已成為“湖北省生態農業示范基地”,省州主要領導曾多次來這些鄉鎮,對其茶葉產業發展和農村小康建設,給予了極大關注和充分肯定。
但是前幾年,著名的壩漆產業不容樂觀:生漆市場價格持續走低,外商不愿出資購漆,漆農收入不高信心喪失,一些商販急功近利,在漆中攙假,壩漆這個金字品牌幾乎在一夜之間崩潰。
在咸豐小村鄉,一些村民的主要收入曾經來自于割漆。但2000年后,一大批村民“不割漆了,都種茶和養豬了”。這是一代漆農的縮影。不管是咸豐,還是利川,都上演著相似的劇情。
記者電話采訪西安生漆研究所研究員張飛龍時,他告訴記者:生漆價格前些年低很了,現在其實不低。陜西的收購價為每公斤120元,山區農民一季割漆收入在七八千元,多的上萬元。導致現在生漆產業萎縮的主要原因是生漆生產人員越來越少,這勢必會使生漆成本增高,影響市場。另外漆樹產漆量太低,需要培育優質高產品種。
毛壩四溪村二組的周云清家有100多棵漆樹,在離村級公路幾公里開外的山坡上,因為那里已不適宜種茶。漆樹下種著白術,漆樹上掛著紅燈籠, “為的是嚇走野豬”!翱隙ǚN茶劃得來啊,3畝多能有七八千收入!63歲的周云清雖然依舊割漆,但只不過是覺得“家里的樹,不割也可惜了”。
生態回歸,讓壩漆重振雄風
生漆其實是被無組織的小農經濟模式毀滅的,如果政府層面有所重視,如果有深加工,是否還可以尋覓到一條突圍之路?
今年8月,記者深入利川市的毛壩鄉和咸豐縣的小村鄉、黃金洞鄉等地采訪,在人頭山上,記者發現成片的漆林正在茁壯成長。有一種感慨,那就是壩漆在市場上的“霸氣”正在從“頭”彰顯。
壩漆產業在毛壩、咸豐各地悄然發展起來,壩漆市場銷售價格達到每公斤250元。
據地方政府官員介紹,就在村民幾乎不再對生漆生產抱有希望的時候,國家出臺了退耕還林政策,毛壩鄉、小村鄉等地有很多耕地都必須停止耕種而要求發展林業,村民又想起了祖祖輩輩種植的漆樹。因為發展漆樹不僅可以造林,還可以帶來不錯的經濟效益。毛壩鄉黨委負責人說:“應該說退耕還林是一個很好的契機。2003年以來,按照國家《退耕還林條例》的相關規定,我們給老百姓發放漆樹種苗進行恢復性生產,鄉政府無償提供種苗,通過小額貸款的形式,鄉政府貼息3年,逐步壯大我們的壩漆產業,目前的壩漆產業已經有了一定程度的恢復和發展。較前兩年,今年的漆價已經有了回升!
李長江是一名新成長起來的漆農,他就是靠政府貼息貸款開始栽漆樹的,他在自留山上栽了幾十畝漆樹,再過一年,漆樹就會有經濟收入了。他自信地告訴記者:再過幾年,毛壩又隨處可見成片的漆樹林。
通過多方調查論證,25歲的毛壩鄉集鎮青年楊松了解到,生漆銷售市場價格連年上漲,而壩漆原產地中心地帶的人頭山村,因野豬等增多糟蹋糧食,不少村民已放棄在偏遠山坡地帶種植農作物,而漆樹不怕野獸侵害,且30元就能租賃1畝荒地。今年初春,楊松寫出書面報告請求村委會協調荒地,今冬發展壩漆500畝,成就他的創業夢想。
據了解,隨著生漆行情的不斷看漲,為了避免生漆摻假和讓村民提高品牌保護意識,毛壩鄉政府針對一些不法商販的不法行為,采取了一些補救措施,利用各種形式向村民宣傳品牌保護的重要性。毛壩五一村是生漆的主產區,今年剛進入割漆期,鄉政府就在村里一些漆農的漆林里開了如何鑒別生漆摻假和怎樣割漆的現場培訓會。
近年來,毛壩鄉政府以毛壩鄉為中心,向周邊鄉鎮輻射發展生漆生產,F在利川市已發展漆林3萬多畝,年產漆5萬公斤,1萬多戶農戶可從中受益。咸豐縣高樂山鎮白果壩村民羅世選說:“壩漆價格又升了起來,每公斤達300元,去年我一根漆樹的漆就賣了1200元,發展漆樹劃算!”
一切生態的,即是最好的,也是最受人們歡迎的。在北京大學退休教授余孟嘗看來,壩漆作為一個綠色的生態產品,在經歷一番挫折后,人們會理性看待,也將在市場中再被關注;谶@種理念,余孟嘗1998年退休回到咸豐后,投資近100萬元辦起了余氏農特產公司,主要發展壩漆產業。
目前,咸豐壩漆產業又在悄然興起,全縣種植面積超過3萬畝,全縣漆林總面積突破了5萬畝。
壩漆,一個沉淀著歷史與滄桑的話題,一個寄托著山里人夢想的產業,再次從人頭山走向世界,創造新的輝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