私密直播全婐app免费大渔直播,国产av成人无码免费视频,男女同房做爰全过程高潮,国产精品自产拍在线观看

當前位置: 資訊 >> 膠粘劑 >> 企業動態 >> 正文
樂凱集團整體并入中國航天科技集團
2011-9-19 來源:新京報
關鍵詞:樂凱 膠卷 柯達 富士

    2003年街頭的樂凱膠卷廣告。當年10月,柯達與樂凱簽署期限為20年的合作協議,此后在數碼革命沖擊下,兩大膠片巨頭雙雙沒落,合作協議僅維持了4年。資料圖片/CFP

    數碼相機引發的革命,將膠片相機和拍照用的膠卷送進了古董店。膠片相機時代風靡一時的公司風光不再,包括國資委旗下的中國樂凱膠片集團。
    上周,樂凱集團官網公布消息,該集團整體并入另一家央企中國航天科技集團公司,成為其全資子企業,樂凱重組的消息塵埃落定。
    上世紀90年代,柯達、富士、樂凱膠卷三巨頭的標志遍布全國,黃色、綠色和紅色(外包裝顏色)成為它們的象征。樂凱也是該行業唯一可與世界品牌同臺競爭的企業,這家有著半個多世紀歷史的企業,一度曾是知名度很高的國貨,也被稱為民族品牌的驕傲。
    時過境遷,隨著數碼相機的風靡,膠卷、膠片相機乃至沖印行業,都無可挽回地走向落寞,樂凱如此,柯達、富士也在轉型中掙扎、摸索。

    樂凱造膠卷曾經輝煌

    “樂凱價廉物美,那時候是我們這幫學習攝影的人的不二之選。”攝影師趙先生是位70后,提起樂凱贊不絕口,“我用了幾百卷樂凱,沒有一卷出現質量問題。”
    對于樂凱記憶猶新的不只是攝影專業人士,還包括很多普通消費者。上世紀90年代,數碼相機尚未普及,使用膠卷的相機是市場主流。當時樂凱的售價保持在12元/卷左右,柯達與富士的膠卷則在20元左右。樂凱的性價比贏得很多消費者青睞。
    被譽為“中國膠卷之王”的樂凱集團,源自上世紀50年代由政府投資的最大的感光材料工業、科研基地。1958年,7月1日,河北保定一家電影膠片廠成立了,這就是樂凱的前身化工部第一膠片廠(下稱一膠)。
    1960年,新中國用自行研制生產的電影膠片成功制作出電影拷貝《兵臨城下》,這部電影的膠片就是一膠生產的。上世紀90年代之前,幾乎所有中國電影廠使用的膠卷都是樂凱生產。那時候還沒有樂凱這個名字,在“樂凱”之前,一膠用過太行山牌、友好牌、幸福牌……還有別具時代特色的“代代紅牌”。
    自上世紀80年代起,隨著電視對電影的沖擊,電影膠卷的市場開始萎縮,樂凱也在那時經歷了一次轉型,從電影膠片向民用膠卷、相紙領域的轉型。此次轉型也使樂凱步入輝煌。
    樂凱是“LUCKY”的音譯,“樂凱牌”商標在1985年3月正式啟用,當年,樂凱開始向海外出口彩色膠卷。

    逼迫柯達、富士降價

    “彩卷在(上世紀)80年代初推向市場,當時是一卷6元左右。”樂凱膠片股份有限公司總經理李躍昌告訴記者。初生的國產彩色膠卷在推廣過程中阻力重重,樂凱膠卷上市之初,一些彩擴店、沖印店甚至直接掛出聲明,稱“樂凱國產膠卷沖洗不保證質量”。
    李躍昌回憶說:“在當時,樂凱膠卷的質量水平也確實和大牌廠家還有一定差距。”
    隨后,樂凱一方面引進新的生產線,提升膠卷質量;一方面加強售后服務,建立樂凱的沖印網絡和服務體系,在全國鋪設了樂凱沖印網點以及服務機構。
    作為最早開始市場化進程的國企,當時的樂凱已在市場競爭中萌生了營銷意識,不僅邀請國際攝影名家來做樂凱膠卷的測試,每年還開展樂凱膠卷的攝影大獎賽。
    “1989年我們利用進口的新生產線生產創新一代膠卷BR100,推廣效果很好,樂凱品牌有了很大提升。”李躍昌說。
    “樂凱后期的質量很不錯,技術也成熟,在民用產品上,和富士、柯達處于同一水平線。”中國電子商會副秘書長陸刃波說,更關鍵的是,樂凱的出現,讓柯達、富士在中國市場被迫采取了低價策略。
    1997年12月26日,“樂凱膠片”A股在上海證券交易所上網發行,發行價6.42元人民幣。第二年,樂凱膠片凈利潤達到7018.6萬元。
    1999年樂凱膠卷在國內的市場占有率接近30%,出口四十多個國家。2000年,樂凱集團占有國內100%的航空航天膠片市場、70%電影膠片市場、50%黑白膠片份額以及30%左右的彩色膠片份額,樂凱也達到鼎盛,當年凈利潤2.15億元,主要來自彩色膠片。

    數碼革命致生存危機

    紅色樂凱一直視自己的最大敵人是黃色柯達與綠色富士,但誰也沒想到,數碼技術革命悄無聲息來得如此迅疾。
    柯達曾多次試圖收購樂凱未果,于是轉而向中國提出了“全行業合資計劃”,這就是著名的“98協議”(1998年簽署),這一協議讓中國境內除“樂凱”之外的感光材料生產企業均被納入柯達旗下,柯達為此付出12億美元的并購代價。上海、天津、廈門、汕頭、無錫、遼源等6個感光材料企業一夕之間江山變色,從樂凱的友軍,變成了柯達的隊伍,柯達稱將借合資企業在中國生產低價的柯達彩卷。
    2001年,傳統的影像行業遭遇了前所未有的生存危機,數字技術革命,摧毀了傳統膠片行業得以安身立命的產業基礎,全球膠卷的需求出現拐點,消費市場急速萎縮,所有依靠膠片為生的廠商都面臨著抉擇。
    “彩色膠卷的整個世界總需求量在2000年達到最高點,之后每年平均以30%左右的比例在下滑。”富士膠片如此概括當年那場危機。
    樂凱也感受到了新技術的沖擊,但是并未料到市場會如此迅速的翻天覆地。從當年開始,樂凱膠片的主營業務收入和凈利潤開始節節下降,2001年,樂凱凈利潤下降了近一半,只有1.398億元,主營業務收入下降到6.38億元;2002年,凈利潤下滑到1.24億元,主營業務收入5.93億元。

    “思想轉型”更為艱難

    樂凱嘗試更多吸引消費者的手段,2002年年底,樂凱超金100彩卷零售價格下調30%,在全國范圍內率先推出10元彩卷。但低價策略未能挽回膠卷市場的頹勢,2003年樂凱膠片年報顯示,當年凈利潤進一步萎縮至8002萬元。同年,樂凱同意與柯達聯姻,柯達以1億美元現金和其他資產換取樂凱20%股份。憑借這一結盟,兩者的市場份額合計超過國內膠卷份額的70%以上。
    但膠卷行業已日薄西山,強強聯手并未能實現預期效果,隨著無需膠卷的數碼相機走進千家萬戶,柯達也開始了艱難的轉型,2007年,柯達中斷了與樂凱原本該有20年的姻緣。
    樂凱的轉型之路開始得更早。“2000年的時候我們已經有了轉型意識,并且開始著手在做了。”李躍昌說。當時樂凱彩色膠卷和彩色相紙如日中天,但同時,公司開始發展膜材料和其他產品,其中有些現在已成氣候,例如樂凱的光學薄膜,現在國內已是領先水平。
    與此同時,樂凱也有不少未獲成功的嘗試,比如數碼相機、噴墨耗材、立體照相、彩擴機、偏光片……但由于投入規模太小,這些探索都不算成功。
    比市場、業務、產品轉型更難的,是一家歷史悠久的國企“思想轉型”。在保定,許多樂凱員工一生與膠片結緣,父輩在此工作,自己在此成長、求學,長大后接過父輩的崗位,他們對膠片有著深厚的感情。為此,樂凱把PET光學薄膜的主要生產基地選在合肥而非河北,樂凱集團總經理張建恒解釋稱,因為“在外地開辟新廠,比在保定樂凱集團大院另開一家公司,要相對容易得多。”
    此外,作為央企之一,樂凱不能裁員,不能大幅降薪,轉型過程中面臨的束縛,要更大于柯達和富士。

    欲做最后的膠片廠

    曾經是樂凱主要營收來源的膠卷業務,現在占據集團營業額的比例僅有1%到2%左右。樂凱集團已形成了影像板塊(傳統銀鹽業務)、印刷材料、薄膜及涂層材料三大支柱產業。
    最近三年來,樂凱膠片的凈利潤總在三百萬元至五百萬元之間徘徊,重組的傳言也從未平息,從最初可能被“中投二號”國新公司收編,到最終于本月塵埃落定,并入航天科技集團。
    李躍昌解釋說,合并剛獲國資委批準,具體實施方案雙方還在溝通商討中,從公司戰略角度來說,樂凱在民品方面具有優勢;航天科技在軍事、航空航天領域有優勢。
    以膠卷聞名的樂凱不僅生產膠卷,這是李躍昌反復強調的一點。與航天科技集團合并后,樂凱的品牌也會延續和傳承,并且著重點仍會在民用產品上。雖然膠卷時代已過去,但樂凱“要做最后一個退出銀鹽市場的影像廠商”的初衷未變。
    “我們一直沒有放棄。”李躍昌說,目前樂凱膠卷的海外出口量已遠遠大于國內銷量,在發展中國家,膠卷仍有市場,雖然這個市場終會被數碼技術占領。

    延伸 

    柯達轉型陣痛仍在持續    連年虧損意欲分拆業務重組,最近宣布出售1100項專利

    “柯達發明的數碼相機,成了柯達的掘墓者。” 柯達董事長兼CEO彭安東此言,道出了柯達在數碼浪潮中的無奈與懊悔。
    早在1976年,柯達就研制出了世界上第一臺數碼相機,但柯達滿足于傳統膠卷產品的市場份額和壟斷地位,甚至為了延長膠卷的市場壽命,不惜雪藏其數碼相機技術。直到2003年,它才真正下決心向數碼方向轉型。
    與此同時,柯達仍對其老本行依依不舍,費盡周折擒獲中國最后一個膠卷自主品牌樂凱。2003年10月,樂凱與柯達達成一項為期20年的合作協議,柯達將以總額約為1億美元的現金和其他資產換取樂凱膠片20%股份。
    數碼市場發展速度之迅猛,完全超出了柯達的預期。數據顯示,柯達傳統影像部門的銷售利潤從2000年的143億美元,銳減至2003年的41.8億美元,跌幅達71%。
    雖然柯達奮力推進轉型,希望打造三大柯達業務膠片產品、消費數碼影像和圖文影像。但裁員、并購等造成的大量費用,使柯達陷入了長期巨額虧損。2004年,柯達虧損1.13億美元,2005年虧損7.99億美元,2006年虧損3.46億美元。
    柯達又采取出售部門、分拆業務的方式“瘦身”,壓縮成本。2006年,柯達分拆其全部數碼相機制造業務給新加坡偉創力公司。2007年,柯達將原來的四大業務之一的醫療成像部門作價25.5億美元出售給加拿大最大的資產收購公司Onex,以減少債務集中力量于數字業務。當年,柯達中國公司將持有的樂凱股份以3700萬美元低價轉讓給廣州誠信創業投資有限公司。
    就在上個月,柯達宣布將出售1100項專利,預計這些專利可為該公司帶來逾20億美元收入。
    “柯達轉型的陣痛一直到現在還在持續。”中國電子商會副秘書長陸刃波說。

    富士進軍醫藥、化妝品  將膠片時代的技術優勢延伸到新領域,形成三大事業群

    上世紀90年代初的中國膠卷市場,曾是富士的天下。富士牢牢占據著中國60%以上市場份額。但在與柯達的競爭中,富士在中國的占有率一路下滑,到2001年時已滑落到20%。在近乎走投無路的情況下,富士決定把數字業務作為下一個重點發展的目標,并確立了向數碼轉型的基本思路。
    1997年,富士在蘇州的工廠開始生產數碼相機,并大量供應中國市場;2000年初,在數碼對大多數人還是新鮮概念的時候,富士自行研制的“魔術手”數碼沖印設備開始登陸中國數碼沖印市場;同年,富士在北京成立了第一家生產印刷版材的合資公司。
    2005年底,富士開始推進新的結構性重組。在傳統的膠片行業領域,富士早已停止部分感光材料生產線。到2007年底,通過結構性調整,富士的業務領域已擴大到影像、信息、文件處理三大板塊,將傳統銀鹽膠片時代的技術優勢,延伸到化學、醫療、高性能材料等領域。
    2008年3月,富士斥資約合12億美元進軍醫藥領域。與此同時,富士還成了一家化妝品制造商,生產膠片的技術和原材料被用于生產化妝品。
    富士膠片集團最終形成三大事業群,即以攝影膠卷、彩色照相機、數碼照相機為產品代表的影像事業;以醫療、印刷、液晶顯示屏材料為主要產品的信息事業和以文件處理器、復印機、打印機為主要產品的文件處理事業。

注:本網轉載內容均注明出處,轉載是出于傳遞更多信息之目的,并不意味著贊同其觀點或證實其內容的真實性。
(藍劍)
查看評論】【 】【打印】【關閉
主站蜘蛛池模板: 佛冈县| 肇东市| 龙海市| 安陆市| 琼海市| 高阳县| 新野县| 盘山县| 库车县| 岳阳市| 丰台区| 桐柏县| 淳化县| 河北省| 高唐县| 浦北县| 洪雅县| 奈曼旗| 贵州省| 东乡族自治县| 汾西县| 静安区| 彰武县| 阜新市| 丰镇市| 威宁| 肃宁县| 北川| 乾安县| 育儿| 文化| 天等县| 锡林浩特市| 图木舒克市| 油尖旺区| 陆丰市| 海南省| 徐州市| 铁岭市| 神木县| 彝良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