產品結構不合理,行業標準“真空”成為痛中之痛
據了解,目前,我國醫療機構以采購非一次性用品為主,一次性用品也僅限于口罩、帽子之類的常規產品,一次性隔離衣和手術衣、一次性防護服的使用率較低。大部分科室、區域還在使用普通棉布防護衣,只有在傳染病區和重癥監護病房(ICU)才會使用一次性防護服、防護鏡及醫療橡膠手套,使用率也并不高。
采購與使用的不均衡,導致該產業在生產上出現一味迎合市場需求、盲目扎堆的現狀,一些“熱門”類別產品出現嚴重的價格競爭,部分企業以犧牲產品質量來換取市場利潤。
與此相反,生物醫用材料則由于技術、市場等諸多方面因素的制約,一直處于發展不足的狀態。據中國藥品生物制品檢定所醫療器械質量監督檢驗中心統計資料分析:目前,我國醫藥衛生紡織品在外科用植入性和體外過濾用紡織品方面的大部分產品,特別是人造器官類醫療器械方面基本依賴進口,產品國產化率極低,市場被外企占領,每年進口量超過60億美元。
生物醫用材料是生物醫學工程學的四大支柱之一,但在生物醫用材料加工中的紡織科學技術多年來并未得到醫學研究和應用領域的充分重視。比如,中空纖維膜材料、靜電紡納米纖維非織造材料等新型紡織材料近十年來取得了較大發展,但由于缺乏材料領域和應用領域的有效銜接,新技術未能在生物醫用材料領域得到及時應用,同時,也缺少了對紡織新材料發展的推動。生物醫用材料這類“冷門”醫藥用紡織用品鮮少有廠家愿意花成本與技術去生產,市場一度出現缺貨的尷尬局面。可以說,醫藥衛生紡織品的產品結構不合理已經成為阻礙其健康發展的嚴重問題。
除此之外,我國的醫藥衛生紡織品行業由于發展歷史較短,大部分標準缺失或滯后,產品質量缺乏規范監管,且檢測跟不上當前國際標準的發展速度,導致行業國際先進標準信息的不對稱。指標要求及檢測方法與國外發達國家所采用的標準的不一致性增加了成本,給企業的經營和發展帶來被動和不便。醫療系統僅對產品供應商有一定的認證,缺乏統一的材料和產品采購標準、認證辦法和配送管理體系,并缺乏質量監管機構。由此可見,一個為全行業所接受與奉行的行業準則處于完全的“真空狀態”,從而導致了目前我國醫藥衛生紡織品的相關行業和支持行業普遍存在一些列缺乏創新機制、質量可靠性低、研發投入少,行業的知識產權和成果保護意識淡薄,公共服務平臺建設度和產業發展速度不協調,專業技術和管理人才的培養規和速度慢于產業的發展速度等一系列問題的發生。
此外,我國醫藥衛生紡織品企業規模小,產業鏈不完整,缺少具有從纖維材料到非織造布制品生產的一條獨立完整的產業鏈,影響了高檔民族品牌的創建和成長。據了解,現階段我國規模在億元以上的產業用紡織品生產企業數量很少,大多規模小而雜、小而多。高端市場大部分被發達國家占領,很多裝備水平先進的國內企業淪為國際品牌的材料供應商,而更多的中小企業則在狹窄的中低端市場大打價格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