反傾銷手段或暫告一段落
根據統計,2010年中國再生聚酯纖維產能達到620萬噸,產量接近400萬噸,已成為世界第一大生產國。林世東認為,經過“十一五”年均增幅兩位數以上的快速增長,在產業地位上,再生聚酯已經由補充轉為部分替代,相關回收、加工技術的進步,打破了以往大、小化纖之間的鴻溝;在應用領域上,再生聚酯產品用途逐漸多元化,已覆蓋非織造布、地毯、家紡、汽車紡織品領域,產品達百余種;在競爭格局上,產業格局繼續深入調整,歐、美、日等發達國家仍然保持技術領先甚至壟斷地位,以中國為代表的亞太地區市場競爭力不斷提高,但仍以常規產能為主;印度、巴基斯坦、越南、土耳其等國家,憑借后發優勢和低廉的勞動力成本優勢,在中低端市場迅速發展,已成為中國在國際市場上的有力競爭者。
正是在這樣的形勢變化下,中國再生聚酯產業面臨的貿易摩擦不時出現,如何有效應對成為出口企業新的課題。
慈溪市江南化纖有限公司是典型的外向型企業,其產品出口到歐洲、美國等多個國家和地區。在長期應對反傾銷案件的過程中,企業積累了豐富的經驗。江南化纖副總經理孫亞將中國再生聚酯企業應對歐盟聚酯短纖反傾銷案形容為“艱苦的8年抗戰”。自2003年12月,歐盟對原產自中國等地的進口聚酯短纖發起反傾銷立案調查開始,以慈溪江南為代表的一批再生聚酯企業跨過重重險阻積極應訴,終于迫使歐盟在2011年6月終止對華聚酯短纖的反傾銷措施。
孫亞指出,在歐盟立案之初,中國再生聚酯企業的外向型之路剛剛開啟,企業規模普遍較小、對國際訴訟知之甚少等制約因素,使企業遭受了極大的困境。所幸,積極應訴不但讓企業取得了案件的最終勝利,還探索出未來的幾大發展方向:一是通過走出去到越南、印度尼西亞等辦廠的方式曲線守住歐盟市場;二是產品結構由大眾化向精細化方向發展;三是開拓歐盟以外的其他新興市場,同時放慢發展腳步,練好內功。
孫亞認為,歐盟反傾銷案件的結束,很大程度上意味著其他國家用反傾銷手段來阻止中國再生聚酯短纖出口已告一段落。因為國外市場對中國再生聚酯產品有強勁需求,且各立案國本土企業在成本上已經具備與中國產品競爭的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