從這一波上漲行情來看,棉漿廠家利潤尚可,按5500元/噸短絨計,成本在10700元/噸附近,市場價12000元/噸,有較大贏利空間。憑借著較為可觀的利潤和合理的庫存,棉漿廠家難得擁有了更多的話語權。而溶解漿利潤則更甚。粘膠短纖廠家方面,雖然虧損面有所收窄,但多數廠家仍小幅虧損,原料、輔料價格全線上移,扭虧之路較不平坦。自粘膠纖維價格達到19000元/噸的區間后,紗廠普遍反應價格傳導愈發困難,人棉紗提價難度較大,紡紗利潤也有下降,目前保持微利經營。
從漿粕方面分析,后期拉漲趨勢將持續,棉漿價格12500元/噸~13000元/噸或成主流,而若短絨受棉花價格提振,棉漿定價或許更高。9月底,太陽紙業、青山紙業即使按原定計劃順利投產,但短期內產品質量、下游使用中的種種問題,決定了其在未來1個月難以對市場造成太大影響,國產溶解漿真正對進口漿形成威脅的時間或許在12月至明年1月。目前,進口溶解漿已有部分按1700美元/噸成交,而9月末適逢四季度報價出臺,報價可能在1700美元/噸~1750美元/噸以上。
目前,人棉紗企業的利潤已被原料侵蝕。那些原料消化完全的紗廠預計也以維持生產為首要任務,難有大量建倉之舉。而終端布的成交量及需求也難有大幅提升。
棉花形勢也較為微妙,首先,目前新棉的成本接近甚至高于收儲價,這也是為何一直零收儲的原因。而下游紡織行業無實質性好轉,并且短期內復蘇難度大,如后期集中大量上市,下游消化力度有限,境地更是尷尬。后期棉花收儲以及國家調控方向都難以預測,棉花走勢對粘膠的影響喜憂參半。
筆者認為,粘膠短纖廠家目前應設法延長此輪行情,延長提價周期,讓下游逐漸消化原料庫存以及中間環節的存量。粘膠短纖慣性上漲的趨勢短期內不會改變,廠家報價或在20500元/噸~21000元/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