昨天,環保局環境監測中心技術人員手拿PM2.5切割頭準備更換原PM10切割頭。
昨天,北京市PM2.5監測設備首次揭開“神秘面紗”。環保監測中心副主任趙越表示,目前的監測數據僅為研究性數據,對PM2.5“入標”后的空氣質量評價需按照國家標準開展。專家表示,對PM2.5的監測固然重要,但切實減少排放才是大氣環境治理的關鍵。
PM2.5監測儀器在外觀上,與PM10監測設備基本相同。北京市監測中心這臺名為RP1400的PM2.5監測儀器與PM10監測設備并無太大差異,區別是采樣頭不同。RP1400由兩部分組成,測量單元為白色管道,安放在室外,采集空氣樣本數據;控制單元是類似電腦機箱的“盒子”,負責分析處理數據。該設備完全自動化運行,自動采樣、自動分析,所有數據實時傳回供今后上網公布。
這臺RP1400儀器是2006年從美國引進的,但由于我國沒有建立與之相應的大氣環境標準和監測技術規范,所監測的數據均為研究性數據。按照本市公布的計劃,春節前市環保部門將公布這臺儀器監測到的數據。
市環保局大氣處處長于建華說,所謂PM2.5即空氣中直徑小于或等于2.5微米的固體顆粒或液滴的總稱,而PM10則是直徑小于或等于10微米的固體顆粒或液滴的總稱。
由此可見,PM2.5是包含在PM10之中的,單位空氣中PM2.5的數值不會超過PM10。因此,此前“監測PM2.5后空氣污染數值會遠超PM10”的說法根本不符合邏輯。從目前的監測數據來看,北京本市PM2.5的年均含量約占PM10的60%左右。
于建華表示,防治大氣污染不同階段其主要污染物不同,防治對象側重也有所不同。過去十幾年的持續治理及空氣質量的改善,為開展PM2.5治理奠定了基礎。但我們也不能期望PM2.5數據公布后,空氣質量一夜之間就有大幅度提高。防治大氣污染、提高空氣質量是一個長期、漸進的過程,不可能一蹴而就。
環保專家馬軍表示,與監測相比,做實實在在的減排工作更重要。PM2.5來源多樣,燃煤、駕駛機動車、工業污染,包括機動車反復碾壓道路遺撒揚塵、燒烤、吸煙、燃放煙花爆竹等都會為增加PM2.5做“貢獻”。同時,一些排放出的氣體在空氣中發生化學反應也會轉化成PM2.5。因此,從小事做起、人人參與減排行動才是控制大氣污染的關鍵。
對PM2.5納入監測后“藍天”數是否會減少的問題,于建華表示,“藍天”指標只是大氣質量的相對表示方法,空氣污染濃度值的持續下降會讓市民真正受惠,過分追求數字并不科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