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期,被媒體炒得沸沸揚揚的“防輻射門”事件,讓眾多國內知名防輻射服品牌深陷漩渦,究竟是行業間的“暗戰”,還是商業炒作?爭論的焦點無不圍繞著穿著防輻射服是否有效這一核心問題。“求真相”、“要數據”成了公眾和媒體最急迫的訴求。針對這些問題,本報采訪了《GB/T 23463-2009防護服裝微波輻射防護服》的起草人——施楣梧博士,憑借他多年對輻射的研究及精確測試,還公眾一個清晰的事實真相。
指望防輻射服進行防護不現實
為證實防輻射服究竟是否有效,各品牌的防輻射服的屏蔽功效又如何,2011年12月31日,施楣梧攜團隊在北京工業大學對市場上熱銷的十月媽咪、奇妮、優加等8個品牌的19件防輻射樣衣進行檢測,得出的結論是:防輻射服有一定的防輻射效果,但由于防輻射服不可能將人完全包裹起來,對于真正有較強電磁輻射的環境,指望防輻射服來進行防護不現實。
據施楣梧介紹,此次檢測采用QJ2809-1996《平面屏蔽材料的屏蔽效能測量》標準規定的法蘭同軸傳輸線法,分別測試了錦綸鍍銀、金屬纖維和金屬鍍層等三種材質,吊帶、馬甲、肚兜、上衣、褲子等款式的防輻射服,檢測參照《GB/T 23463-2009防護服裝微波輻射防護服》標準,測試頻率分為低頻頻段30~1000MHz(兆赫)和高頻頻段1~18GHz(吉赫),用兩套發射與接收系統分別測量防輻射服在這兩個頻段的防護效果,測試功率為20.00dBm(分貝毫伏)。
在對防輻射樣衣進行屏蔽效能測試時,檢測人員在兩個假人的頭部、胸部和腹部放置了分別接收高頻、低頻兩個頻段電磁波的傳感器。首先測量在低頻頻段和高頻頻段下的背底電磁場強度,然后測量假人穿著防輻射服后的電磁場強度,按GB/T 23463規定的計算公式計算出服裝的屏蔽效能。
通過嚴謹的測試,公眾和媒體最關心的測試數據新鮮出爐:采用金屬纖維、化纖鍍金屬或織物鍍金屬制成的電磁屏蔽材料可以對電磁場實施屏蔽,達到衰減電磁場強度的目的。防輻射服對人體遮蔽得越嚴密,防護效果則越好;對來自于正面輻照的電磁波,像馬甲、吊帶衫這樣具有較大暴露結構的防輻射服,其直接遮蔽部位的電磁場仍得到一定程度的衰減。測量結果還表明,未加工的屏蔽材料的電磁屏蔽效能遠高于由同種屏蔽材料做成的防輻射服,特別是覆蓋面積小的防輻射服。例如,8號樣衣的材料屏蔽效能為30dB(分貝)左右,而服裝的屏蔽效能約為10~20dB(相當于電磁輻射的能量被衰減了90%~99%);18號和19號樣衣的材料屏蔽效能為60dB左右,大褂款式的服裝屏蔽效能約為6~20dB(相當于電磁輻射的能量被衰減了75%~99%)、基本密閉式屏蔽效能為20~40dB(相當于電磁輻射的能量被衰減了99%~99.99%)。由于電磁屏蔽材料通常對高頻的屏蔽能力強于低頻,所以無論是電磁屏蔽材料還是由此制成的防輻射服,高頻屏蔽效能要大于低頻屏蔽效能,且屏蔽效能數值越高,電磁屏蔽效果則越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