國內需求缺口達70% 受限于技術瓶頸,我國國內碳纖維行業的高端產品尚需突破。預計未來幾年我國碳纖維市場將出現快速擴張態勢,年均增速將達18.41%,而我國國內自給率不足30%,國內碳纖維需求缺口仍然很大。
在目前碳纖維產業中,核心技術環節只有少數制廠擁有,包括PAN原絲生產中的聚合、噴絲、牽引幾個步驟,以及碳化過程中的低溫碳化、高溫碳化兩個環節。而整個產業鏈中,這兩個環節所占利潤達到55%-75%。目前我國碳纖維產業主要集中在合成材料和終端產品應用兩個環節,僅少數企業從事原絲生產和碳纖維材料生產,但質量和數量都無法滿足國內市場需求。
據統計,1996-2002年國內碳纖維消費量年均增長超過20%,而近年來碳纖維消費需求量增速一直保持在18%左右。目前我國文體休閑制品的碳纖維消費市場已經趨于飽和,許多產品以進入國際市場為主,未來發展速度將有所減緩,預計2010-2015年期間年均增長速度約4.6%。我國碳纖維工業應用的重要、潛在市場以混凝土結構物的補強、飛機制造、民用汽車和風力發電為主,未來市場的發展前景較好,預計年均增長率達到53.4%。預計到2015年,國內碳纖維總需求量將達到13500噸/年。未來幾年碳纖維市場將出現快速擴張態勢,年均增速將達18.41%。
2010年我國碳纖維原絲產能約12080噸/年,碳纖維產能7081噸/年,產品以小絲束等低檔產品為主,T300碳纖維實現了國產化。與國際先進水平相比,國產碳纖維由于國產原絲質量等因素的制約,其產品強度低、均勻性和穩定性多較差。我國碳纖維生產企業存在規模小、缺乏核心競爭力、新技術被國際專利覆蓋的問題,這些狀況難以在短期內改變。
我國在江城碳纖維、藍星碳纖維、中油吉化碳纖維等項目。日本和美國碳纖維企業也考慮在我國或周邊國家設立碳纖維生產廠或合資廠。同時,海峽兩岸簽署了“兩岸經濟合作架構協議(ACFA)”,臺塑的碳纖維產品將以低關稅或零關稅輸入大陸,這將加速我國碳纖維產業優勝劣汰的進程。
僅從產能方面考察,國內碳纖維生產基本可滿足需求。但由于國內碳纖維產品多數為低端產品,難以滿足下游的性能需求。且國內多數廠商生產不穩定,實際產量遠小于產能。2010年國內碳纖維實際產量不足2000噸,自給率不足30%,因此國內碳纖維需求缺口仍然很大。
在已經形成的戰略性新興產業“十二五”發展思路中,對新材料產業的表述是“到2015年,突破一批國家建設亟須、引領未來發展的關鍵共性技術,關鍵新材料的自給率提高到70%”。按照《規劃》,到2015年新材料產業規模將達2萬億元總產值,年均增長率超過25%。“十二五”期間,國家將實施新材料重大工程項目,對高強輕型合金材料、高性能鋼鐵材料、功能膜材料、新型動力電池材料、碳纖維復合材料、稀土功能材料等6類新材料進行重點支持。